王羲之這個「複」字,也用了隔水勢。這些例子很多,就不一一例舉了。
六 三點橫排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二曰挫筆,挨鋒捷進是也,下三點皆用之。
三點橫排的筆勢,《玉堂禁經》沒有講到,只是在講「挫筆」時提到「下三點」,這是三點橫排。但「下三點」的意思只是「下面的三點」,不是筆勢的名稱,而後代補充的筆勢非常混亂。譬如宋代《漢隸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把三點橫排稱之為奮筆法,他說:
■ 奮筆法
■ 口訣云:左側而獨立,中衄揭而右鈎。古經云:「鍾書《宣示》字下用。」
注意這個三點的寫法順次是左中右,作者認為這個就是奮筆法。他又說:
■ 若中豎,則左右暗衄而潛趯。又簇鋒捷進,為「系」字下三點也。
這個寫法順序是中左右,很顯然,這是另外一個筆勢,但作者也說這是奮筆法,這肯定不大對頭了。
明代張紳在「奮筆法」那一段話後面有個批語:
《法書通釋》明·張紳
■ 奮筆法,左側而獨立,中衄揭而右鈎,鍾書《宣示》字用。若中豎則左右暗衄而潛趯。又簇鋒捷進,為「糹」字下三點也。
■ 今案:簇鋒捷進,指行草也,故名奮筆。《翰林隱術》云:「奮筆勢,險策是也,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奮筆勢我在前面講過了,是橫筆開始的「使」,張紳指出《翰林密論》把三點橫排當作奮筆法是錯誤的。
6.1 開三點勢
我現在依照元明清幾種典籍的意思,把左中右順次寫來的橫排三點稱之為開三點。元代《書法三昧》、明代《法書通釋》都說用於「系」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
「系」字怎麼會有三點呢?它下面是個「小」,書法中可以三點來寫。如智永寫的這個「絜「字,下面也有「小」,就是用了三點。
褚遂良《陰符經》
其實像《陰符經》的「經」字,絞絲旁本來下面也是「小」字形,你看篆字就知道,但現在大家都習慣寫三點了,這也是開三點。
智永《真草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