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兰石集团制造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丁 凯摄
国内首列进口中亚玉米回程班列到港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 本报记者 银 燕摄
图为兰州新区栖霞湖全景。 姚大可摄
10余年前,深居祖国大西北的甘肃省,迎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将目光投向了离兰州60公里的秦王川。春风也度玉门关。2012年,兰州新区获批成为第五个国家级新区,被国家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使命。
10年砥砺奋进,兰州新区紧扣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新路径,GDP从开发之初不足5亿元增加到2022年300亿元,近5年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成就喜人。
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把发展壮大兰州和兰州新区作为加快全省发展的战略抓手,促进兰州新区高质量开发建设,打造实体经济新高地。蓝图绘就,兰州新区将继续坚持“闯”字当头、“实”字为先,努力交上一份厚重的高质量答卷。
紧盯尖端产业
秦王川是兰州市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宽阔的秦王川给予新区的建设者们施展才能的空间。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区人正在广阔赛道上加速“奔跑”。
新区项目新、产业强。“我们的高性能铜箔一期首条生产线已经于6月14日试产成功,9月16日完成1.25万吨产能投产。作为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大热门,预计未来5年,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而高性能铜箔中的标箔对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目前主要是依赖进口,我们希望在2025年在标箔中高端市场实现对进口产品的逐步替代,这对碳达峰碳中和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海亮集团副总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信心满满。
在他的身后,机械轰鸣作响——海亮集团在兰州新区的高性能铜箔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高性能锂电池铜箔12万吨,高性能电子电路铜箔3万吨。预计项目年产值150亿元,年纳税10亿元,解决1800多人的就业。德福、海亮等铜箔项目完全达产后,新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锂电铜箔生产基地,为打造西部地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动能。
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值从几千万元到2亿元,土地从60亩到300亩,厂房也新了。”兰泵集团党委*、董事长张涛感叹,企业搬到兰州新区后,在产品产能释放的同时,产品结构也提质优化了,企业还将目光投向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能源领域。
“我们正在研制的700℃超高温熔盐泵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这项关键技术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化率,降低光热发电成本,会给行业带来很大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机构也在寻求跟我们合作。”兰泵集团总工程师马柏青说。
目前,这项由兰泵集团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化物所等机构联合研发的第四代钍基核反应堆储能装置核心装备700℃超高温熔盐泵,打破了国际上熔盐泵最高运行温度仅为560℃、国内光热电站主熔盐泵依赖进口的现状。
10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860多个、总投资4600多亿元,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实体经济产业集群。
兰石、兰泵、兰电等企业转型升级,加大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助推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经过3年建设,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600亿元,落地产品近800种,替代进口、填补空白近百种;以优质新材料招引新能源电池企业,配套引进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及高端合金等上下游产业项目,西部新材料及新能源储能电池生产基地正在加快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
对于年轻的兰州新区来说,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其快速崛起的“基因”。
“兰州新区的基地是我们在西北地区的唯一基地,我们在全国考察过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兰州新区。”大禹防水董事长郑宪明坦陈,原因是“新区具有‘店小二’精神,信守承诺,务实高效。企业一入场新区,临时电就通了,需要配套天然气,新区为我们拉来了天然气专线。管委会主要领导经常在企业车间转,询问有没有实际困难,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实现了2018年建厂、当年投产”。 如今,大禹防水在兰州新区生产已经4个年头了,一年比一年好。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兰州新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软实力的深刻洞见,也是新区上下勠力同心、进位争先的生动实践。
新区在“放管服”改革上深化“承诺即入、先建后验”项目承诺制,开办企业、项目投资、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走在全国前列。新区推行“清单制 容缺受理 告知承诺”模式,使审批时限压缩80%,前期手续成本节省30%以上。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市场主体年均增速30%以上。
一项项有力度、有温度的改革措施,吸引无数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
科技创新领域的改革,为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新区相继建成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在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走进兰州新区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车间“轰隆隆”作响,先进的重离子医疗设备的精密部件在机床上被细致地雕琢出来。这里的重离子设备由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该企业是拥有碳离子治疗系统核心技术及生产制造、安装销售、运维能力的规模化、集中化医疗器械企业。
“重离子治疗设备是由非常庞大的系统构建而成的,其精密部件对精细制造的水平要求很高,技术难度很大。目前我们能够年产5套重离子治疗设备,去年销售额是14亿元。我们还收到了来自欧美的订单。”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法人马力祯介绍。
吸引“追梦人”
10年间,随着高精尖技术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落户,兰州新区吸引了来自各地的高素质人才。兰州新区结合企业需求,高标准建设职教园区,配合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今年年初,兰州新区举办了2022年首场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共吸引了约5.5万余名求职者,其中达成就业意向的有3.8万多人。兰州新区产业聚集效应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城融合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文旅服务业持续优化,吸引越来越多“追梦人”。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炜到新区工作已经5年了,现在主要从事生态修复以及花卉、蔬菜新优品种的引进选育工作。5年间新区的发展变化,让他更加坚定当初到兰州新区工作的选择。
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的徐炜在兰州新区农投集团找到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近物所等多家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技术合作,开展中药材标准化育苗、航天育种、重离子辐照育种、农业新技术引进推广等科研工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水培蔬菜专利已在兰州新区实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兰州和盛堂制药是新区一家医药企业,在职员工4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5人,高级工程师7人。公司拥有胶囊剂、滴丸剂等7个剂型37个产品,有福康片、当归腹痛宁滴丸等5个独家品种。和盛堂制药公司质量总监马宏鹏说,“我能从青海到兰州,最主要的就是看中兰州新区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
拓荒10年,兰州新区立足西北,围绕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定位准、思路清、干劲实。数据显示,兰州新区常住人口10年间由不足10万增至50万人。
“今年,兰州新区要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成为‘强科技’的领跑者、‘强工业’的排头兵、‘强省会’的主力军、‘强县域’的先行区。”兰州新区党工委*杨建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