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再将上述流程放到网络里:发生交易、进行记账的“网点”就是节点,账目在网络世界中的存储形式就是区块。每一条交易记录都需要对应的区块来存储,而一个区块也可以存储N条交易记录,每个节点产生交易记录以区块的形式连接起来,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技术是之后所有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而要理解被称为“区块链2.0时代”代表的以太坊,我们还得先看“区块链1.0时代”代表的比特币。
其实,中本聪在2008年推出区块链这一技术概念时,也同时给出了“比特币作为基于区块链这一技术的初始的设计和实现。
这是一种应用了区块链技术的货币。我们上面说到,在区块链网络的记账过程中,会依靠一种关键的“共识机制”来评估全民记账里谁的账最好。其中有一种共识机制是这样的:
在记账时,必须对SHA-256密码散列函数进行运算(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因为其答案是一串略短于圆周率的无规律数字),最先算得答案的节点就能获得记账权(即被共识机制评为记账记得最好的),同时还会获得奖励。
这一机制被称为POW(Proof of Work),也就是“工作量证明”机制,即一种对某个特定值进行计算的工作。整个运算过程就是现在俗称的“挖矿”。而由于运算过于复杂,必须用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用于完成运算的电脑就被称为“矿机”,节点上操纵电脑的用户就是“矿工”,而矿工们最终获得的奖励就是“比特币”。
图示:进行运算的“矿场”
中本聪在最初设计时限定了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个,再将其流入市场,之后比特币总量保持恒定,再无人有权对这一货币进行增发。因此,比特币也被英国经济和金融历史学家Niall Ferguson称为“数字黄金”。
“在行业早期,很多公司都会以比特币作为员工的工资发放,在进行一些币圈的项目合作时,也会以比特币进行支付,所以它(比特币)的支付、流通、收藏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基本可以算作是我们圈内的硬通货。”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形容。
可以说,由于底层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安全、总量恒定等特点,比特币这一产品为价值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代表了区块链的1.0时代。
而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正式进入区块链的2.0时代,并开始讲述其代表——以太坊的故事。
···
在区块链和比特币诞生三四年后,已诞生了不少相关社区,关于比特币要增加怎样新的功能性,全世界的区块链以及比特币爱好者都在如火如荼地讨论。而作为在比特币创建初期就参与建设的Vitalik Buterin也不例外。
不过他的想法与社区中的不少人都不太相同,Vitalik认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编程语言才是比特币的当务之急。
2013年,大学在读的Vitalik发表了《以太坊白皮书》,书中写到,希望能够创建一个拥有通用的编程语言功能的区块链,人们可以基于此创建除了货币以外的各种应用,比如社交、交易、游戏……
白皮书一经发出便得到了比特币社区的强烈反响,Vitalik也在不久后辍学,用大学中得到的10万美元的奖学金开始全力从事以太坊的建设工作。最终在2014年,Vitalik与几位伙伴正式推出了以太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