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冠果基地种苗在宁夏中卫沙漠里的长势
目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不仅可以改变我国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还能够腾出更多的耕地种植粮食,有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目前,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方针政策,大力支持文冠果产业发展。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
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国大地已经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5个省区,占国土面积的37%。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与沙漠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结果要么是沙进人退,沙漠吞噬村庄和良田;要么是人进沙退,把沙漠变成绿洲。
埃及是一个沙漠国家,沙漠干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6%。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气候炎热干燥,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从亚历山大至利比亚国境的西北海岸沙漠,年降水量为120-150毫米,并有浅层地下水,他们在固沙中广泛栽植了橄榄和无花果。在西奈半岛西北海岸沙丘地年降水量为100-150毫米,他们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种植橄榄和金合欢等,进一步向知识密集沙产业方向发展。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历尽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沙漠治理已大见成效。昔日的茫茫无边沙海,如今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埃及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为世界上所有的沙漠化国家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治理沙漠的成功之处就是因为他们选用了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高的橄榄、无花果和金合欢等树种。橄榄属于木本油料树种,是很好的经济树种。橄榄油大家都知道,是很好很贵的食用油,因此他们的路子就走对了,他们沙漠化治理是与沙产业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是成功的,是可持续的。
如果通过一二十年时间,把其中五分之一沙漠戈壁变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后、城镇道路绿化、各类防护林,至少可造数亿亩文冠果林,生产上亿吨文冠果油,同时会产出更多的相关附产品。而且在农田遭遇干旱绝收的情况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产。那时我国人民就能吃上文冠果高级保健食用油,过上安全健康幸福的好生活。
总之,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植被退化严重,生态仍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趋势。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手段,而北方生态绿化树种当首选文冠果,这对北方经济发展和根治盐碱地以及彻底改善北方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文冠果产业是调整北方农村产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和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国土绿化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如果文冠果能够在西北大力推广种植,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西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文冠果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目标。
文冠果产业的失败与经验
直至目前,文冠果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依然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兴产业,所以一定要保持警惕,防止掉到文冠果陷阱里。然而,往往是资金量越大,胆子就越大,掉到陷阱的几率就越大。
文冠果是一座金山,又像是一片死海。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多少英雄好汉折戈沉沙?!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新兴的产业,就像一个新的革命,需要流血与牺牲,需要失败与经验。没有谁更聪明,没有谁能够一鸣惊人,没有谁能够不流血流汗就获得丰收。只有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只有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文冠果全身都是宝,有6500万年的历史,长达2000年的寿命,为什么迄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造福人类社会呢?
野生文冠果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人工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然而,人工栽种的百年古树却极其稀少,北京只有三棵,分别在法源寺、大悲寺和故宫;甘肃只有两棵,分别在兰州市工人文化宫和靖远县东湾镇乃家沟村。
老百姓传言,文冠果是神树,只有菩萨才能栽活。能够栽活文冠果者,不是高僧就是大德之人。
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是由僧人引种的。她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之称。文冠果油也称为神油,用来敬佛和点长明灯,能让高僧活佛健康长寿。文冠果茶为“神茶”,是专供高僧活佛养生论道喝的好茶。
在这个风云激荡的经济社会中,文冠果确实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产业,但纵观全国文冠果产业的发展却步履维艰,难如人意,许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大公司都纷至沓来,但套项目的多,干实体的少,失败的多,成功者少,实实在在做产业,且能干出一些成绩者更是寥寥无几。
文革时期,文冠果曾经红极一时,但因种种综合因素以失败而告终,在赤峰留下了数万亩“千花一果”的文冠果林。除了政治因素外,移栽成活难和低产等技术难题是其不能形成产业的原因。
2007年1月,中石油和国家林业局决定,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培育、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双方决定当年在云南、四川、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合作建设小桐子、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油料能源林基地100万亩、实现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供应能力。7月17日,记者获悉,中石油已经向生物燃料领域投资3亿元,其中2亿元投向四川、云南和河北3省的林业与生物燃料项目,1亿元将和国家林业局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启动基金。这个项目前期轰轰烈烈,后期了无声息,显然掉进了农业这个大坑里去了。
2011年11月4日,宁夏日报报道《石嘴山市惠农区:3.6亿元招商项目开工9月人去楼空2000万被卷走》。某县40万亩文冠果项目全军覆没,全区约已栽种几十万亩文冠果,却很难找到成材林。我探究造成他们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请那些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坐阵;第二是抠门,无论进种子还是购买苗子,都找最便宜的,想想能有什么好结果?等到他们发现种子不出芽,苗子不长叶子的时候已经晚了。由于种植文冠果全军覆没,所以宁夏得出了不适宜文冠果生长的结论。2020年春,我们的种苗在西吉县兴平乡杨百户村旱山地种植1200亩,成活率达95%以上;我们的种苗在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300亩,成活率达98%以上,才拉开了宁夏文冠果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3年,新疆麦盖提启动百万亩文冠果“人造花果山”项目启动。《麦盖提县文冠果产业发展考察报告》,发表在《新疆农垦科技》2015010期,作者孙志红、刘艳、吴运健。报告显示: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自2012年开始建设,是结合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塔百万亩生物质能源合作项目,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科技保障、全县人民参与的模式建设。工程规划总面积6.67万hm2,已建成约2万hm2,南北长20 km,东西宽10 km。根据湿地、盐碱地、沙漠等不同土质情况,主要栽植有文冠果、大果沙刺、红枣、胡杨、沙枣、竹柳等不同树种,以新疆杨、梭梭、红柳等为主力防风林。其中,文冠果为2013年秋季与2014年春季定植,株行距2 m×4 m,共种植0.2万hm2,成活率较低,不足20%,且苗木生长势弱。
2016年末岁首,马成福等应新疆200多名种地大户的邀请,驾车从甘肃景泰出发,开启了新疆文冠果之旅。他们穿城越县,走村入户,搜索文冠果影迹,传播文冠果知识,解决种植技术难题,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他们历时一个月,行程两万里,走过了北疆的冰天雪地,走过了南疆的荒漠戈壁,足迹遍布大半个新疆。
新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从内地引种栽培文冠果,几乎遍及全疆,西起伊犁,东起哈密,南从和田、喀什,北到阿勒泰,从海拔30米的部善县到海拔1864米的昭苏山区,到处都有文冠果的栽培和生长。从2001年开始,结合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项目,在部分县市进行了文冠果的规模化种植。由于引进品种的低产性,以及结果后无人回收,许多文冠果林遭到抛弃,甚至砍伐,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他们在走访中发现,新疆有450年的文冠果引种史,几乎各地都有散生的文冠果。在木垒、奇台等地有大片成材文冠果林,但由于低产性和销路难等问题已经抱残守缺。为了提高农民种植文冠果的积极性,他们回收了所有文冠果籽,为农民们解决了买籽难的问题。
他们在考察中发现,新疆虽然干旱缺水,沙漠也占了很大面积,但地下水资源丰富,有的沙漠地区几十米之下就有地下水。因此,新疆应该严格控制开荒种地,压制耗水农作物面积,鼓励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尤其应该大力支持种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能抗旱节水的文冠果,把沙漠改造成美丽的文冠果园,把文冠果产业做成新疆的支柱产业。
文冠果是抗旱节水经济树种,如果在新疆大力发展,将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解决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贫困落后和荒漠化难题,另外还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催生新型绿色新能源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从而使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边疆得以稳固发展,将把新疆建成一个山川秀美、人员富集、经济繁荣的好地方。
2018年5月,马成福发出了《把沙漠变成文冠果林海》的豪言壮志。当然,沙漠中并不具备文冠果生长的良好条件,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他对文冠果20多年的深刻了解,他满怀信心地认为沙漠里也能发展文冠果产业。
2018年7月14日至15日,张掖沙产业论坛暨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理事会会议在河西学院召开。当中科院沙坡头治沙站长李新荣做了《中国风沙危害区生态重建与恢复的生态水文学基础》报告后,马成福提问李新荣研究过既有生态治沙作用又有经济效益的文冠果吗?他说:“我们曾经在沙坡头实验多年都种植失败了。”风沙危害区生态修复与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博导雷自强教授也抢着说:“我带领博士团队在民勤县也做了多年实验种植,也以失败告终。”会后,某公司依赖诸多科学家坐阵自信满满,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了。
2019年春,青海共和县科技局引进西北文冠果基地三年生文冠果苗3000株(泥浆蘸根,不带土球),种植在海拔2800米的龙羊峡镇阿乙亥村的水地和山坡旱地,开展其对土质、气候等的适应性示范研究。通过两年的适应性研究确定,文冠果耐寒、耐旱和耐盐碱,病虫害少,生命力极强,适应青海共和高寒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不宜积水的荒山荒坡、沙石地、撂荒地和盐碱地,而且已经开花挂果。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在3200米。共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4.1℃,年均降水量250~450 毫米,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抗旱抗寒和防风沙树种单一。为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和修改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进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和生态特征的经济树种刻不容缓,因此他们才精心选择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的文冠果种苗。(摘自《青海科技》《青海高寒地区文冠果引种与适应性研究》作者马向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陕北等气候恶劣、生态生产条件较差的省区,种植文冠果需用极品苗子,才能保证成活。
文冠果产业曾经几起几落,有许多造林工程大面积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即使勉强存活下来的文冠果,挂果也是寥寥无几,这给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成了其发展不可逾越的难关,严重影响了文冠果产业的发展。
文冠果历来存在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入手,利用控水育苗、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和塑料包根等措施,解决了移栽成活难题;西北文冠果基地从全国56个地方购买了文冠果种子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挂果早、挂果多就采下来,进行第二代育苗,一直进行了8代共22年时间,才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从而为文冠果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西北文冠果基地被315授予全国重质量守信用联盟单位,被甘肃省农牧厅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