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福原来是一位关注生态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写作《流血的石羊河》,与抗旱节水的文冠果一见钟情,从此矢志不渝研发文冠果20年。他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等难题,经过杂交选育培育出了高产文冠果新品种,入选全国木本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被业界称为“文冠果杂交之父”和“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还被聘请为宁夏文冠果总顾问。原来兰州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西北文冠果基地员工在兰州新区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的荒山上种植了50万棵文冠果;原来白银市只有一棵300年的文冠果,他带领白银市干旱山区农民发展了50多万亩文冠果。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实践科研和宣传推广为一体,带领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把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干成了利国利民的新兴产业,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们培育的文冠果种苗,已经走出了甘肃,扩散到了西北、东北、华北,引种到了四川、江苏、湖北等南方地区,其高产文冠果正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结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西北文冠果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民网、人民日报科技探索、中国农业网、三农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农科新闻网、每日甘肃网等媒体重磅报道《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人民政协网报道《从作家到农民》《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政商参考报道《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梦》;中国科学网报道《从报告文学作家到文冠果专家》;今日头条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难和“千花一果”难题》;健康导报报道《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农业科技报报道《从生态作家到技术专家 文冠果开启致富路》;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报道《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马成福》;中国贸易新闻网报道《文冠果专家马成福20年的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报道《文冠果研发者马成福》;甘肃电视台报道《钟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变绿洲》《绿色管理者马成福》;兰州电视台报道《荒山播绿人——马成福》;甘肃日报报道《景泰文冠果工厂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难题》《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产业》《栽下文冠果 绿起一片山》;每日甘肃网报道《为了西北大地的丰收》;新疆亚欧网报道《西北文冠果基地远赴新疆播撒致富种子》《高产文冠果扎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硕果累累》;河南科技报报道《关于在河南发展文冠果产业的思考》。
甘肃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河西走廊东端风口,日照强度大,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十种九不收。民谚形容:“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山上光溜溜,羊皮不粘草。”在景电工程上水前,就是荒滩野岭,土壤沙化,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精辟总结。山区农民说:“这是鸟不拉尿的地方!”
2021年5月22日,景泰县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突变极端天气,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降温等灾害性天气,172人参赛,8人受伤,21人遇难。曾经救下六名参赛选手的牧羊人朱克铭表示"这种恶劣天气挺常见。"
景泰,极端恶劣天气频发,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虽然这里不是养人的好地方,然而,只有这样的极端恶劣天气才能培育出高品质的种苗,这里培育的文冠果种苗无论移栽到哪里,都能经受得住任何极端天气的考验。
5月21日至24日,马成福正在鄂尔多斯考察文冠果苗木移栽情况。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全和常村胡小平,于4月在一处风口地段种植1万棵文冠果苗木,经过3次霜冻成活率依然高达95%以上。胡小平感慨万千地说:“多年前,鄂尔多斯就想大力发展文冠果,可惜每年种每年死,成活率很差,大家都灰心了。我在网上看到您的知名度高,就大胆选了您的苗子,但每次霜冻我都很担心,刚出的嫩芽都冻掉了,可是很快新芽又出来了,现在长势都很好。我决心与您精诚合作,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搞好生态绿化,发展社会经济,致富当地百姓。”
兰州新区有一句俗话说:“在山上种活一棵树, 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2012年7月,马成福在兰州新区承包了一片荒山用做文冠果造林。那里是湿陷性黄土,老百姓称“立性土”,挖下去几十米都是尘土飞扬的干土。在没有水的艰苦条件下,他们利用水车拉自来水种活了50万棵文冠果,在水秦路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无疑成了兰州新区荒山造林的排头兵。
2020年春,在甘肃古浪县八步,他们试验种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宁夏中卫沙坡头中科院治沙站,引进他们的600棵文冠果也全部成活,至今这两处文冠果长势良好。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政府和企业都看好文冠果产业,目标很远大,投资也巨大,但却对文冠果种苗和技术一窍不通,最后掉进了农业这个大坑里。农业实际上世界上最简单的行业,又是最难的行业。说它简单似乎人人都会种地,说它难就在如果没有社会大众的经验积累,从零起步谁也不会种地。
文冠果是一个古老的树种,但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专家和书本上有许多错误的地方。王涛是文冠果专家,她的著作载:“1962年,在西藏的阿沛村发现有文冠果的大树,说明西藏的某些地区也适应文冠果的生长。”许多著作引用,以此证明西藏有文冠果,西藏适应文冠果的生长。2021年9月初,马成福专程考察西藏文冠果,到达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阿沛村,它是阿沛阿旺晋美的故乡。正好村里有几十位老人在活动室,他拿出文冠果的果子、种子实物,还有文冠果树、花、叶的照片让他们认真辨识,他们都摇头说:“从来没有人见过这种树。”看来专家没有亲自考察过阿沛村,通过电话采访误把别的树当成了文冠果,那误判的究竟是什么树呢?
9月4日,马成福顺着拉萨河而下,到达巴宜区嘎啦村。他又拿着文冠果实物和照片,让村民们辨识,许多村民都说没有见过,但有两个村民说家中就有。村民带他到家中看到的是一种带刺的小果树,还没有结果。他用百度扫描辩识为皱皮木瓜,别名木瓜、楙、贴梗海棠、贴梗木瓜、铁脚梨、皱皮木瓜、汤木瓜、宣木瓜等,属于蔷薇科植物,果实可入药,有舒筋活络与和胃化湿的功能。
9月5日,马成福到林芝市米林县考察文冠果,一个苗圃去年从甘肃调来1万棵文冠果苗,种植表现很好,今年有少量苗木开花结果,但土地不太好,是河滩卵石地,有的在干梁上,有的在河沟里,冰草等杂草丛生,没有施肥和修剪,疏于管理,就怕以后遭遇洪涝灾害。
接着,马成福到察隅县考察文冠果。所有文冠果书籍都说文冠果自然分布最南端是西藏察隅县,因此他在那里认真考察了十天时间,但让他非常遗憾的是,察隅从来就没有生长过文冠果。察隅县林草局工作人员否认当地有文冠果,他在下察隅走访村民得知,那里有野生和人工种植的皱皮木瓜,与文冠果形状相似,别名也叫木瓜,这就是文冠果专家和书籍把皱皮木瓜误为木瓜,再误为文冠果的原因吧!也是误判阿沛村文冠果的树种吧!但愿以后文冠果书籍能把这个错误改过来。
9月13日,马成福到山南市中心苗圃考察文冠果。仁增组长带他到苗圃后面的一棵文冠果前,仁增说这棵树已经种植20多年,年年开花结果。这棵树被一些高大的白杨树等围困着,终年不见阳光,对它的生长非常不利,能够活着也算是一个奇迹了。当地海拔3600米,它突破了文冠果书籍最高海拔3000米的记录,而且是他所知西藏年龄最长的文冠果。仁增又带他到2020年从内地引进一批文冠果苗前,介绍说种植成活率都很高,今年春天也有少量开花结果了。
9月14日下午,马成福到日喀则市中心苗圃考察文冠果,苗圃于2020年引进1万棵文冠果苗木,移栽了3块地,成活都很好,今年春天有些苗子已经开花结果。
9月初,马成福就到了拉萨市,考察过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去年研究院引进10万棵文冠果苗,在自家苗圃栽种了1万棵,当年成活率很高,现在有许多已经黄叶枯萎。他一个人察看了苗圃,土是沙土地很好,打开水龙头就能浇水,他用手刨开表层土,发现里面很湿润,有些根颈部腐烂了,看来是水浇多造成了根腐病。他打电话告诉了他们,一定要少浇水,不知道他们重视了没有。
考察中,马成福得知罗布林卡池南曾经种植过两棵文冠果,已经开花结果,后来洪水冲掉了。罗布林卡海拔3600米,它也突破了文冠果书籍最高海拔3000米的记录。拉萨市在网上介绍其干果油料树种有核桃和文冠果。
马成福历时2个月的认真考察认为,在西藏除了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的墨脱不适宜种植文冠果外,其他地方都能发展文冠果。他在考察中发现,西藏土壤含量中土成份很少,沙子成份很多,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极易造成滑坡,不适合种植庄稼,更适合种植文冠果,可起到防止固沙、防止滑坡和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冠果,既有利于提高粮油产量,又利于旅游经济发展。
央视《农广天地》《文冠果栽培技术》视频中,专家说:栽苗以后10天浇一个水,结果许多人把树浇死了。许多人问马成福究竟浇几个水合适,他说:第一个水浇满,以后旱了就浇,不旱不浇。
360精选介绍:文冠果文冠果是位于长沙一带的植物,因其特殊的用途而被广泛种植,但实际上文冠果根本就不能在长沙生存,长沙根本就没有文冠果生长。
目前,文冠果产业最大的陷阱就是组培。拿一片树叶造一片林子,这是组培的理想宣传。然而,现实却非常残酷。曾经有二三十家企业做过文冠果组培,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建设一家组培工厂需要花费2000万元左右,就这样有多少2000万元打水漂了。即使组培成功,最多也就是节省了一批种子钱,试杯里面那么小的苗芽,也不能直接移栽到大田里。
对文冠果的组培技术,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但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受无患子科植物特性所困,现有研究成果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冠果组培繁殖系数低与生根难的问题,这也为未来文冠果组培埋下“隐患”。近几年,陆续有个人或企业称具备了组培快繁能力,但采访后发现其繁殖量都很少,甚至只有几株,摆在试验室内仅供参观而已。文冠果组培试验还不太成功,而且从试验到生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急于生产的政府或企业就不要䠀这趟洪水了,否则就会掉到组培的陷阱里。
马成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敬畏生命,伟大的生命更不会逆来顺受!”文冠果生命之伟大主要表现在它的顽强和长寿。文冠果全身都是宝,为什么千百年来没有发展起来,就是我们没有敬畏她的生命,没有认真研究她的生命特性,我们梦想像驯服其他生物一样驯服她,结果她宁死不屈,最后失败的还是人类。
我们经过多年艰苦的实践及探索,发现造成“移栽成活难”的真正原因,主要是育苗时密度太大,其次是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而是把文冠果作为常规树种来对待。
人、动物、植物等任何生物生长期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密度太大不适应其健康生长。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培育一年文冠果苗5000棵左右,两年4000棵左右,三年3000棵左右较为适当,而许多农民培育一年文冠果苗多达3万棵。这样的苗子密密麻麻,自带病毒,移栽出去以后就会大面积死亡,成活率非常低。可是,这样的苗子价格非常低,因此大受欢迎。农民喜欢便宜的东西;给政府搞绿化工程的苗老板和苗贩子更喜欢,最后导致许多文冠果绿化工程项目倒毙,从而给文冠果产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好东西需要精工打造,需要更多的劳动成本,所以谁也不要相信物美价廉的鬼话,质优价高才是王道。
所谓“深根性”就是它的根长得比杆快,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松的地方可达10~20米,能够吸收土壤深层水分,这就是它之所以能够抗旱和抗寒的原因,也是移栽成活难的原因。苗子长高了,根扎得更深,挖苗时受伤程度就重。常规树种苗子越高越好。我们可以在一年内让苗子长到2.5米高,但我们却用控水育苗的方法,一年只浇两个水,仅长50公分高,这样它的主根就长得短了,而侧根却变得多而发达起来。虽然我们的苗子看起来有些矮小和干燥,但这样的苗子移栽后却容易成活。
所谓“肉质根”就是它的根就像“肉”一样柔嫩软弱,易伤,易折,易失水,易腐烂,严禁裸根吹风和曝晒,根系愈伤能力差,损伤后极易造成烂根,从而造成造林成活率低。我在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文冠果苗子从挖到栽越快越好,时间越长成活率越低。还有,文冠果是“肉质根”,极易失水,从挖到运到栽都要时刻注意保湿,不然都成干柴了还种什么树。为了克服文冠果“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弊端,我们采用了修枝、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塑料包根等方法,大大提高了文冠果种植成活率,时间最长达20天左右。而文冠果书籍介绍裸根苗从挖到栽只有三天时间,超过三天时间就等于干柴,失去了种植的价值。
由于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其根颈部(脖子)就成了一个敏感区,移栽苗木时要严格控制栽植深度,“宁露勿深”,若埋入土层2公分以下时极易造成根颈部腐烂,以致整株死亡。调查发现,这也是造成文冠果移栽成活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千花一果”有两种原因,第一,目前市场上,尤其是网上采购的种子,大多数都是野生的。用野生的种子育苗,结果较迟,且果子小而少,无论怎么努力都白费劲。我们选种都是从能繁母树上亲自采摘,二年的苗子就能挂果,在后期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堪称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三年全部开花结果,五年丰产,十年高产。第二,管理不善造成的。我们总结文冠果与水的关系就是,水地要控水,旱地多浇水。一旦发生水涝就会全军覆没,而对干旱却耐受得多。但抗旱性是它的生理特征,而不是它的丰产条件,抗旱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再就是,文冠果的苗子和小树不具有抗旱性,它就像婴儿一样需要人们的悉心呵护。只有它长大了,根穿透干土扎到湿土上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抗旱性能。
大家都知道,种子是要到种子公司购买或自己精心选育的,因此文冠果种子也必须从能繁母树上采种,至少经过5代才能培育出丰产的文冠果树,而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经济社会上,有谁有这个耐心去作这个吃力而无人理解的苦差事呢?用野生的种子育苗,再种到旱地里不浇水,就没有产量,育苗只能再用野生的种子,如此反复,这就是文冠果“千花一果”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