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富的米字纹特征,晚年大富大贵的三条纹

首页 > 大全 > 作者:YD1662023-10-19 23:26:33

广西名片:茶与器

巨富的米字纹特征,晚年大富大贵的三条纹(1)

导语

蒋廷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

我想起了 30 年前的一段往事。1986 年 12 月,我率中国文物代表团访问伊拉克。有一天,在首都巴格达的大街上闲逛,走进一家杂货店,看到一些眼熟的瓷器,随手拿起一件瓷碟,底部赫然印着“中国北流制造”的字样。同行的广西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党丁文是广西北流人,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突然见到家乡的产品,欣喜若狂。当时我想,北流的瓷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1000 多年前就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到东亚和东南亚,甚至远到中东,在伊拉克的萨马拉和阿尔比尔遗址中,考古学家挖到中国晚唐、五代十国的青瓷和白瓷,说不定其中就有北流出产的瓷器。

由于三环陶瓷的崛起,陶瓷成了北流当下的重要名片。为说明北流陶瓷 源远流长,我对广西陶瓷历史做一下简单回顾。

陶器是由具有可塑性的黏土,经水湿润后,抟制成型,让其阴干,再 加高温烧造成坚固物件,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用水与火使物体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伟大发明。陶器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物资贮存和食物炊煮的器具,对人类生活形态和生产形态影响巨大。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广西有万年制陶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桂 林甑皮岩、庙岩和临桂大岩都有距今 10000 年前的陶器遗存。甑皮岩遗址距今 12000 年间地层中所发现的陶器,在陶土配制、成型方法、器表纹饰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原始的特征,处于陶器出现的初始阶段。广西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夹砂绳纹陶最为普遍, 早期夹砂陶器都为徒手捏制,胎体厚重,胎质粗糙,所夹砂粒粗细不均匀,烧成温度较低。晚期夹砂陶器普遍使用慢轮修整技术,胎体变薄,胎质细腻,所夹砂粒粗细较均匀,火候较高。这时,出现了泥质陶,胎薄而均匀,火候高、器形更加规整。

西周至春秋时期,广西出现几何印纹陶。几何印纹陶,绝大部分是泥质硬陶,火候都比较高,拍印夔纹、云雷纹、羽状纹、曲折纹。战国时期,流行叶脉纹、米字纹,出现釉陶,随之出现原始青瓷。北流民乐、新圩、白马等地的战国时期遗址中就有云雷纹、羽状纹、菱形网 状纹、方格纹、米字纹等几何印纹硬陶片。

釉陶的发展,为瓷器的产生 奠定了基础。瓷器以高岭土为原料,器壁内外施釉,经密封式窑床焙烧而成,具有胎质灰白细腻、釉质晶莹、质地坚硬、美观耐用的特点。广西青瓷器在战国至西汉时期萌芽,东汉时期成熟。东汉青瓷器在兴安、荔浦、钟山、贵港、合浦等地都有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更加成熟。在北流白马镇西面的架排山和黄坡头一带发现过魏晋时期的陶窑。窑室依坡而筑,挖掘山坡构成窑室,其平面略呈马蹄形,纵剖面略呈馒头状。窑体分为窑口、火膛、窑床、窑壁、烟囱五个部分,火膛在窑口内侧,窑床深 190 厘米,顶部呈船篷形,后壁分设三个烟囱,有效地提高窑室内的温度,烧制的陶器皆为灰胎硬陶,火候甚高。

隋唐时期,中国制瓷业迅速发展, 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青瓷进入鼎盛时期,烧造青瓷的窑址也在广西各地出现,较著名的有桂林市南郊的桂州窑、容县琼新窑、钦州东场窑、合浦英罗窑。窑室有马路形窑和坡龙窑。烧造技术,有的不用匣林,器物以垫珠相间隔,套叠仰放在窑室内,还烧或单烧:有的则采用匣林装烧和垫托装烧。厂广西的青瓷属越窑系统,器形种类特征、胎质、釉色及花纹装饰多与浙江、湖北、湖南的瓷器接近。广西青瓷流通于广西各地,在各地隋唐墓葬中都有发现,濒临北部湾的钦州东场窑合浦英罗窑等瓷窑的部分产品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销海外。

青白瓷是宋代制瓷业的重大成就之一。其胎质洁白细腻、坚硬轻薄, 釉色莹润光洁,胎釉均有良好的半透明度,叩之有清脆悦耳的金属声,达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境地。因其釉色介乎青白之间, 故叫“青白瓷”。也有人称作“影青”,或名之为“映青”“隐青”。广西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都是宋代烧制影青瓷器的窑场地。

北流岭垌窑分布于平政镇岭垌村四周低矮的丘陵岗坡上。20 世纪 90 年 代,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坡式龙窑,窑室全长 110 米,为广西发现的最长的古代瓷窑。出土大量青白瓷用品, 以碗、盏、盘、碟为主,还有壶、瓶、杯、 香炉、魂瓶、灯、砚、腰鼓。釉色以青白为主,兼烧米黄、点彩,装饰手法 有印花、刻花、镂雕和堆塑, 纹样有缠枝、折枝花卉,如忍冬、荷花、菊花等,还有双凤、游鱼、摩羯、攀枝婴戏等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岭垌窑出士过20多件印花模具。印花模具被当时的工匠称为“花头”,这种模具是用瓷士制成瓷帮内模,在上面刻画各种花纹,入窑烧制而成。岭垌的中花模具有碗、盏、盘、碟等圆器的不同式样有平顶形的,有斗笠形的,有尖突顶蘑菇形的。印面花纹有缠枝或折枝花卉缠枝蝶形花叶、束莲、游鱼、海水摩羯、攀枝婴戏、飞禽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那些刻画或用褐彩书写有纪年款的印花模具,有"宣和三年“绍兴年绍兴十年“乾道三年淳熙二年绍熙五年叮未岁式牙禧丁卯”‘嘉定元年”等,这些带有纪年的印花模具不仅是珍贵的艺术精品,而且是宋代广西青白瓷窑断定年代、进行分期的重要依据。印模上有时还有使用者姓名,如岑七、岁八、梁一郎,周念一、何绍先李五郎等可寻绎当时匠的姓氏和工艺的传承。

北流宋代瓷窑生产的瓷器主要用于外销,2015年广西将岭垌窑址纳入海上丝绸之路”中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顶目之一。比流陶瓷业经过了改善环境、企业转型、创新发展、技木改良等几个阶段,突破重重难关,与时俱进长盛不衰,荣膺"中国陶瓷名城”称号,实至名归。

01

/魅力北流/

天下流水多向东, 这使我想起诗人李煜的《虞美人》 对水流去向的描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圭江这条河却偏偏向北流,与众不同。“双竞驿前双小洲,年年于此竞飞舟。翻思夺锦青天上,河汉江声共北流。”这是明代大学士解缙眼中的圭江。 对于古代的北流人来说,圭江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它秀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是一条航运价值极高的黄金水道。

北流因境内圭江自南向北流而得名是有历史记载的,民国时期《北流县乡土志》所载:“县名之起盖以圭江之向北而流也。”

北流建县历史悠久。历史上首次出现“北流”的名字是在南朝。南朝齐永明六年(488 年),设置了北流郡。到了南朝梁代(502—557 年),北流废郡又建立了县,至今已走过 1500 多年的风雨历程。

北流在历史上有“富甲一方”的美誉,流传着“金 北流”的说法。所谓“金北流”,意思是说北流为首富之地,流传有“金北流,银宣化,两者都冇得,贵县亦不怕”的说法。据说,在清代时,一群考取了功名的举人、进士集中到桂林候缺时,问及他们最想去的地方, 他们首选就是北流,其次是宣化(今邕宁),最后是贵县。那时,在广西总督衙门的大堂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广西各道、州府和县的名字。历代在桂林候官的举人、进士审看这块石碑时,就会用手指按住北流、宣化和贵县这三县的名字。时间久了,字体也凹下去了,留有深深的印迹。

巨富的米字纹特征,晚年大富大贵的三条纹(2)

北流“时号宣和三年辛丑岁仲秋念五日立”攀枝婴戏纹盏模 蒋廷瑜 供图

北流河边的铜石岭,丹霞与喀斯特地貌共生,是极其罕见的地貌奇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汉代以来冶铜遗址和铸造铜鼓的遗址。俗话说:“铜石固江山,鼓鸣定天下。”铜鼓,最早作为古时的一种打击乐器,之后逐步成为贵族统治者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战事来临时召集军马的重器。在旧时,北流又称古铜州,北流的铜石岭是现已发现世界最早的铸造铜鼓的遗址。1955 年,在北流六靖镇水庵发现了一面面径 165 厘米、高 67.5 厘米、残重 299 千克的巨型铜鼓,在世界各地出土的所有铜鼓中,它的直径和重量均为第一,被称为“世界铜鼓之王”。目前,世界上发现和出土的铜鼓共有 2000 多面, 其中,中国就占了 1500 多面,出土铜鼓最多的省份就是广西,一共有 700 多面,而北流就出土了 40 多面,成为广西出土铜鼓最多的县份。中国铜鼓分为八种类型,其中有一类铜鼓就叫北流型,器型最大。在今天的北流,当地人仍然用铜鼓来装饰这座城市。铜鼓曾经开启了这座城市新的文明,今天也成为这座城市介绍自己的一张名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器。陶瓷之所以成为北流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享誉九州,映照寰宇,究其内在原因,在于北流的水土宜陶,具备了陶瓷生产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优势。优势之一,是这里的“天”。北流地处北纬 22° 42′、东经 110° 21′,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无霜期长。优势之二,是这里的地。烧制精美的陶瓷,需要优质的瓷土。北流境内已探明的高岭土地质储量 1 亿吨左右,为制瓷业 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原料条件。优势之三,是这里的木。北流森林茂密,古有“运不尽的北流木”之说,《北流县志》记载:“县内松、杉、竹、薪炭除源源供应郁林五属外,还远销藤、梧及广东信宜、廉江等地。”以前,烧造陶瓷主要靠松木和杂木,用松木烧窑,火焰旺,温度高,可达 1300℃。发展陶瓷业需要大量的木材,北流盛产松木、杉木、杂木等,正是北流陶瓷 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势之四,是这里的水。水是北流陶瓷生产、贸易、运输的生命线,北流境内的圭江全长 121.6 公里,有大大小小的支流 13 条,流域集雨面积 165 平方公里,是北流的母亲河,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早在秦始皇时期,来自中原的将士就和南越先民在桂林兴安开通了灵渠,沟通漓江 和湘江,后又凿通鬼门关,从而使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从长江、湘江进入漓江,再经北流江、南流江水路到达合浦,再远洋转运海外。北流陶瓷能够行销全国,远销海外,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水运的便利。除此之外,瓷石粉碎需要水,古代的北流瓷工利用天然的水流落差做动力, 用水轮车粉碎瓷石; 淘洗瓷土需要水;澄清瓷土需要水;调配色釉也需要 水……陶瓷生产的过程均需要水。优势之五,是这里的人。历史上,北流名人荟萃,赵佗、马援、葛洪、李德裕、刘龚、苏东坡、黄宾虹、郭沫若等,为北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北方移民几次南迁到北流,给北流带来了许多工匠,北流制瓷工艺代代相传、发 展,形成了“匠从八方来, 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北流,这座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历史的 光泽中重新出发,谱写新的动人篇章。

02

/千年古韵/

陶器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与陶器有关的考古资料是斯洛文尼亚一处遗址经过火烧的泥土,距今26000 年,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但此处遗址所见烧过的泥土还不是成型的陶器。目前所知最早成型的陶器出现于东亚地区的日本列岛、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华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距今约 12000 年。

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桂林的庙岩遗址、甑皮岩遗址、大岩遗址都发现了距今 10000 年以上的陶片,其中以庙岩出土的陶片年代最早,碳十四测年数据已达距今 15600 年。桂林是目前世界唯一拥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的城市,由此被誉为“万年人类智慧的圣地”。

甑皮岩出土的万年陶器,叫作“ 陶雏器”,烧制温度在 250 ℃ 以 下(包 括 250 ℃) , 虽然还没有烧炼到陶化的温度,但是已经具备了陶器的基本特征及相应的实用功能。“陶雏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制陶业的起源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桂林甑皮岩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 8000—10000 年的位于今柳州市区大龙潭西北面的鲤鱼嘴遗址、位于今南宁市郊的豹子头贝丘遗址,发现了粗砂陶,质地粗糙疏松,手捏或以泥条盘筑成型,烧成温度约 700℃。据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彭书琳女士说,她以前在桂林资源县做考古发掘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把陶器直接堆放在地上进行露天烧制的窑场遗迹,这种使用露天平地堆烧陶器的方式,至今海南黎族还在使用。夏商时期,北流河流域出现了制陶作坊,制陶工艺逐步成熟,绳纹陶器的出土,说明北流的制陶至少 有 3000 年的历史。

巨富的米字纹特征,晚年大富大贵的三条纹(3)

战国时期米字纹陶罐——北流市博物馆 供图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岭南地区开始盛行几何印纹陶器,即在未*陶坯上用模压印,纹饰非常清晰,纹饰的种类有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篮纹等。从广西出土陶器的分布情况来看,桂东北是几何印纹陶最 集中的地区;贺江流域的贺州、富川发现的陶器多,纹饰最丰富;西北的灌江流域,西边的思勤江流域,都有类似的印纹陶出土。这些几何印纹陶,绝大部分是泥质硬陶,也有部分是夹砂硬陶,烧制的温度比较高,达到了 1000℃,极个别的器表已开始施釉。北流河流域也出土了印纹陶,现藏在北流市博物馆的一 件米字纹陶罐,口径 22.8 厘米,高 28.3 厘米,足径 16.3 厘米,方格印纹,是目前为止北流发现最早的、有史可查的陶器制品。

巨富的米字纹特征,晚年大富大贵的三条纹(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