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乌冲突牵动世人神经,作为一向爱好和平的华夏子孙,我们呼吁和平,反对诉诸武力,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并将不断重复验证——乞讨是得不到和平的,只有国家拥有强大的武力威慑,才能有效的防止侵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领域的头条号,我们不来讨论俄罗斯、乌克兰孰对孰错,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乌克兰本身拥有强大的武力,俄罗斯也不敢贸然发起“冲突”。我们老祖宗远在春秋时期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止戈为武”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卷十二】【戈部】解释“武”字时写到——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这两句话表述略有出入,但都出自同一个历史典故: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左传》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国的历史),楚国兵困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前去解围,反被楚庄王打败,楚庄王手下大夫潘党建议说:“我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建一个纪念物将来给子孙看,使他们不忘先人的武功。”(原文: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这个“以示子孙”的纪念物估计不是现代的“xx战争纪念碑”,更可能是用战死敌人的头颅垒起来的“京观”,除了给子孙看恐怕更是要给敌人看,起到震慑的作用。
成语大师楚庄王熊侣:“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止戈为武”的原创作者
潘大夫的这个建议恐怕也有溜须拍马的成分,没想到马屁拍到了马脚上,楚庄王当即反对说:“小潘你识字么?武字,就是借由武功(军事成果)来止息兵戈*伐,所以说“止”加“戈”就是一个“武”字。(戢ji是一个生僻字,意思是收藏兵器)。”《左传》记载楚庄王没有修筑任何纪念物,很快班师回国了。
楚庄王,就是“一鸣惊人”的那位,春秋五霸之一,对于战争、武功应该说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字圣”许慎在编写“武”字条目的时候也请他来为“武”字代言。然而这个广为流传的对“武”字的理解,从字源的角度来说却是有失偏颇的。
百度百科“止戈为武”字条下面,不知道是哪位根据《左传》里言简意赅一句话给扩写了洋洋洒洒一大段故事,但请注意此处有一个常识错误——东周的楚庄王没有见过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量被发现要到1936年以后,此前历朝历代金石学家主要研究对象的都是大小篆。
我们来看一下金文和篆字的武,这是楚庄王时代所用的文字,也是许老夫子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的汉字了,注意这时候的武还是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看起来似乎还真是“止戈为武”这么个套路。
下面我们看一下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