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书写并不规范,这里举例子用的是大家相对比较看得懂的一种写法
我们看到上半部分的“戈”更形象化了,俨然就是一件兵器的样子,下面的“止”则变成了一个“小爪子”,在甲骨文中这个“小爪子”的造型非常常见,由于甲骨文书写尚未完全规范化,这个“小爪子”有可能指代手也有可能指代脚。
我们拿另一个字来说明:
甲骨文“承”
这是“承”字,上面一个跽跪的人,下面两个小爪子就是双手,看着这个字仿佛响起“我把你紧紧拥入怀里,捧你在我手心”的旋律——这个会意字生动的表现了“奉承”这个本意。
所以从甲骨文来看,“武”的本意是手持兵器为武——不是止戈为武,而是持戈为武。(也有人说下面这个止是脚,指的是握着兵器前进,表示武装力量)
开国领袖不是教导我们枪杆子里出政权么,不“持戈”何以“止戈”?
看来“止戈为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真正和平只有靠铁拳来保卫。
类似的还有“國”字,甲骨文中“國”是“口” “戈”,左边的“口”代表了城郭,右边的“戈”代表武力,“國”即指有武力保卫的城邦,因此周朝时城里人才称为“國人”。
國——有武力保卫的城邦
有的人要说了,这不是个“或”字么?没错,《说文解字》里就提到了:(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乃又加囗而爲國。(意思就是周代以前或就是国的意思,周代以后词义分化了,“或”外面套个框才是“国”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