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的诗人”法布尔的作品——《昆虫记》——被认为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巨著。在我国,教育部将该书作为重磅阅读书目,推荐给我国中小学生;该书更是深受全世界昆虫迷的喜爱和追捧。
我家的小学生兼昆虫迷,很早就读过中文版《昆虫记》。就在前段时间,我也想找来读一读,就读了陈筱卿教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个版本。当我读到“大孔雀蝶”这部分内容时(共16页),书中有一些描述,让我很疑惑:
- “雄性大孔雀蝶的触角似乎确实是它们那宽阔的‘羽状’薄翼...”
- “每次都发生在‘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蝴蝶们是一只一只飞来的。”
- “它们冒冒失失地‘向火上扑去’,烧着了点身子。”
- “只‘两三个晚上’,那正是‘配对交欢’最起码的必需时间...大孔雀蝶也就寿终正寝了。”
......
这些描述的文字让我有些起疑,是因为这些描述更符合飞蛾的特征,而不是蝴蝶的特征。
关于蝴蝶和蛾(成虫)的区分,有几个常见的方法,比较简单和直观:
- 蛾类夜行居多,蝶类日行居多;
- 蛾类身体较粗壮,毛绒绒的;蝶类身体较瘦小,光滑的;
- 休息时,蛾类一般会张开翅膀停息;蝶类一般会折叠翅膀停息;
- 大多数情况下,蛾类的触角呈羽毛状、线状、或者顶端有一个尖尖的折角;蝶类的触角细长、直,多为棒状,末端膨大。
- 另外还有一点,人们常说一个词:飞蛾扑火,说的也是蛾子,并非蝴蝶。
在上述区分方法中,“夜行”对应了书中的“晚上”,实际上书中多次提到该科昆虫只在夜间行动。“羽毛状”正是蝴蝶和蛾类最直观的分辨方式之一;书中,作者对该昆虫做了几个实验,其中有一项就是将宽大的羽状触角剪掉;另外一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飞蛾扑火”的场面。
“这家伙到底是谁啊?”首先,我就想着上神通广大的网络世界去探寻一番,瞧瞧大孔雀蝶(Aglais io)和大孔雀蛾(Saturnia pyri)究竟长什么样子。没想到的是,搜出来的结果简直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不相关的且不提,单就“大孔雀蝶和大孔雀蛾”,无论搜谁,搜索结果是——蛾也有,蝶也有——让人傻傻分不清。
有时候,图片明明是大孔雀蝶,文字介绍却是大孔雀蛾。法布尔关于大孔雀蝶的描述(见下图),很多人拿来主义,一字不漏地套用上,有用来解释大孔雀蝶的,也有用来解释大孔雀蛾的。
法布尔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该昆虫成虫的外观特征
|成 虫|
我找来两张图片,对照文字描述进行比对:
图片来自网络(大孔雀蛾和大孔雀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