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从未见过的视觉冲击,听觉上也是针灸般的迷离、刺激。
谭盾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共同合作,既融合西方古典音乐的浑厚、工整,又加上东方味道的鼓点、民乐器。
一切的一切,像极了李慕白口口声声的意境:
意境是什么?
五个字。
很深的寂静。
当然了,单单是感官上的饕餮,西方观众也只会停留在猎奇层面。
真正从情感甚至价值观上将这部作品捧上经典的,还在于李安的故事,情感,以及突破东方语境的价值观。
《卧虎藏龙》的内核,其实任何一个西方观众都了然于心。
理智与情感。
是的,你没有看错。
当年改编自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原著,李安说,我想拍女主角面前一望无垠、被风吹拂的草地,一直延续到地平线。
摄影师说,你不可能拍到。
李安说,不,我要拍到。
“不,你不可能。”
“我做得到。”
于是,执拗的李安把这份念想,一直延续到《卧虎藏龙》。
电影开篇就是极其漂亮的边疆壮景。
它,就是片中所有人物理智与情感斗争的“床”。
电影里,理智派是俞秀莲、李慕白、王爷,玉娇龙的父母,甚至碧眼狐(理智到冷血)。
情感派则是玉娇龙、罗小虎。
但这两派并非泾渭分明。
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比如面对李慕白,俞秀莲不就是充满情感,丧失判断,从女侠还原成女人。
比如面对罗小虎,玉娇龙拒绝回新疆,她识破“私奔”并不能真正解决人间的功利斗争,于是,毅然决然地带着青冥剑跳下山崖。
所以,看《卧虎藏龙》。
你第一眼看的是东方,是功夫。
但你再咂摸,你看到的情感,是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罗小虎的四角纠葛。
但你再再再咂摸,他们的选择,真的是“我爱你你不爱我”那么简单嘛?
不是的。
他们最后的选择,都是因为对过去的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理智派开始有了不能克服感情的软弱。
情感派开始有了不能承受理智的算计。
而后,理智与感情一起赴汤蹈火。
《卧虎藏龙》是把功夫当爱情,把爱情当哲学命题拍。
不信。
听听李慕白的独白。
你品,你细品:
我并没有得到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缠绕了我很久,使得我无法再继续……
从眼睛到耳朵再到心灵。
西方观众受用于李安这种电影魔术全方位的按摩,既熟悉又新奇、既认同又惊讶。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青冥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