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嗑,源于东北话,清末民初,清朝弱,俄罗斯则大举南下中国东北,东北人发现,俄罗斯人特别喜欢嗑葵花子,故言葵花子为毛嗑,毛指俄罗斯人具有体毛重的特点,相当于"诨名"。
而在实际上,中国人自古就有嗑瓜子的喜好,甚至一度是一种很显摆的时尚举止。明·嘉靖年间,向日葵和南瓜从南美洲就传入了中国,只是到了晚清,嗑瓜子才流行起来。人们闲下来时,撮起一把爪子,边听戏,边嗑瓜子,边聊天,戏中的激扬悲切混杂着啵啵的开嗑瓜子声,这着实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这些嗑瓜子的人,也许是最早的"吃瓜群众"吧。
然而,嗑瓜子并不局限于听戏闲聊之时,也见于菜市口那举刀落铡的当口,咔咔声伴着嗑嗑声,那是另一种民粹的素描。难怪鲁迅先生要在黑屋里"呐喊"呢!
说回毛嗑。其实,在葵花传入中国时,它也从南美,通过那时的海盗强国荷兰,传入了俄罗斯。世事变迁,殊途同归,大家都喜欢"嗑",只是俄罗斯人比中国人更偏好嗑瓜子罢了,也许是他们更无聊,更需要多嗑些啥吧。说到这里,想起了老鼠磨牙要嗑东西,人与老鼠的行为有些"雷同"了,瞬间感到,除了咬、嚼等吃食动作外,也许"嗑"也是动物通有的属性,大家都在"嗑",也许从中不止能嗑出个"仁"来,还会嗑出个"臭虫"来。
毛嗑,真是一个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好东西,大家都嗑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