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十年代始,香港人的身份和文化自觉才开始确立,香港的本土意识才开始形成,港乐从香港时代曲的委婉轻盈曼妙中脱胎而出,粤语歌曲流行。《声生不息》宛如一道闸门,打开了港乐背后的文化流变线索和情感洪流。港乐的形成,是香港和祖国,和世界互动的结果,是香港和岭南、上海等地人员移动、文化互补的过程,是中西各种文化形态不断交汇碰撞出来的火花;港乐的形成,也是在工业转型、媒介变革的大背景下香港人民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反映;港乐黄金时代的出现,更是香港城市文化和本土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代表。
港乐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是在20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形成的,那就是对普通人生存遭际的关注,对普通人炽热情感的抒发,对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表达,代表着普通香港市民对这片土地的认可和热爱。港乐关注城与人之间的互动、人在城市之中的成长(个人成功)、人与人之间的情愫,涌现出很多关怀个人抒发强烈情感(爱情、友情、亲情)的流行歌曲。《声生不息》在主题设计上抓住了港乐的主要特征,通过“港乐与我的骄傲”“港乐与我的愉快少年事”“一生所爱”“城市人生”“葡萄成熟时”等竞演主题表现出来。
共拥有那些骄傲情感
由于香港独特的地理位置和150余年的殖民史,以及从开埠至20世纪初移民占比颇高的人口特点,港人和英国、和血脉文化相连的中国之间皆处于一种疏离状态,形成了香港人特殊的过客心态,和游移的文化特征,香港首部歌舞片《曼波女郎》(1957年)寄寓着香港的特殊身份,曼波女郎恺玲在养母和生母之间的徘徊和游移,颇能代表一代港人的心态。在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纺织、成衣、塑胶、电子和金属制品工业发达,香港从一个无名小渔村发展为璀璨的东方明珠,居民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香港人的自我意识才慢慢确立,并在20世纪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腾飞中得到了加强。虽然香港对国家认同严重缺失,但是对所居之城有了依赖和自豪,对自我遭际和情感抒发的关注前所未有。港乐是普通市民的心声,因此港乐主题多集中在个人成长和情感,往往歌唱千转百回的爱情、百折不挠的友情、丝丝入扣的亲情,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大江南北的器乐、戏曲到了香港,面对着工业化、城市化、资本化及商业化的挑战,不得不因应社会的变化及市场的需求,而不断自我定位、更新,拼命在极狭小的环境中挣扎求存,企图寻找出路及生存空间。”(余少华《香港音乐发展概论》)在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里,港乐积极发掘人的多种生存面向、人生态度、个人成长和情感抒发:或坚韧不拔的奋斗(《狮子山下》),或面对讽刺、质问时的洒脱(《沉默是金》《让一切随风》《潇洒走一回》),或寂寞(《寂寞的男人》),或感慨人生的距离(《高山低谷》),或成长的姿态(《一生所爱》《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或历经挫折仍不改初心(《凭着爱》),或一个人的孤独、痛苦、自怜、平淡(《孤独患者》《等》《卡拉永远OK》《千亿个夜晚》),或都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徐小凤《城市足印》),或对亲情、友情的歌咏(《念亲恩》《Baby Song》《朋友别哭》《最佳损友》),或在歌声中寻找个人的自立、自强、觉醒与勇气(《真的汉子》《男儿当自强》《强》《我的骄傲》《葡萄成熟时》《灰姑娘》《我钟意》),或奔赴理想,永不言悔(《海阔天空》《谁能明白我》《红日》),更多的是大量反复歌咏爱情,用歌声关照爱情的每个角落,熨平爱情的每个褶皱,从暗恋(《如何掉眼泪》),初恋(《初恋》),热恋(《夕阳醉了》),眷恋(《分分钟需要你》)、苦恋《可惜我是水瓶座》,迷恋(《执迷不悔》《心淡》),三角恋(《三人游》),失恋(《爱与痛的边缘》),唱出了爱的距离(《情人》),爱的勇气(《勇》《敢爱敢做》),被爱的渴望(《我要你的爱》),爱的怀念(《月半弯》),爱的回味(《1984》)、爱的永恒(《爱是永恒》),爱的卑微(《无条件》)等,举不胜举。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香港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窗口,香港人的际遇、心声和情感在随着港乐、影视的产业化、娱乐化和商品化,随着唱片产业和影视的广泛传播走向内地,走向亚洲,得到全球华人的认同和共鸣。《声生不息》老歌新唱,在选歌编曲方面既致敬经典,又通过新的演绎唱出了时代新声。
随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1997年7月1日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有了祖国的强大依靠和支撑,港乐在歌咏个人遭际和情感的同时,悄悄地展开了家国同构的线索,从在一个极狭小天地的关乎个人的繁复情感转向开阔,港乐开始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的领土中定位香港(《东方之珠》),也在国家中定位自我(《勇敢的中国人》《中国人》《我的中国心》),并获得了广泛认同,宛若香江奔流不息,会流于海,境界渐渐开阔起来。
共唱响湾区时代新声
《声生不息》唱响港乐经典,献礼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呼唤港乐发展的生生不息。港乐历经20世纪八十年代的黄金时期,和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的辉煌后,影响力急转直下,引发批评界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出现了“港乐已死”的消极言论。“粤语流行曲已完全失去从前的优势,未来或许只能像粤曲一样,成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级文化场所变成中国曲艺来演出。”(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香港流行乐坛在20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疲态,张国荣、梅艳芳、罗文、黄霑、林振强等歌手和音乐人的离世,张学友、王菲、黎明、郭富城、郑秀文等歌手逐渐淡出乐坛,“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叱咤乐坛流行榜”“新城劲爆音乐榜”“十大劲歌金曲榜”等曾经叱咤风云的榜单也慢慢淡出大众视野。更致命的是,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全球唱片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在媒介转型中港乐何去何从?
一切问题皆能在发展中解决,一切辉煌也将在发展中重铸。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印发,沟通的大桥畅通无阻,融合的发展势不可挡。回望历史,香港和岭南同根同源,在20世纪上半叶,香港居民大部分是广东移民,同说粤语,同听粤剧、粤曲,共创近代岭南文化;着眼当下,湾区人文建设风生云起,粤港澳大湾区娱乐文化产业充分融合9城文化资源,发挥港澳影视、音乐等娱乐产业的人才优势,粤港优势互补,形成大湾区品牌。越来越多的香港娱乐公司、艺人在广州落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大湾区出品影视获得好评。放眼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框架下,港乐经典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而是在人文湾区的建设中浴火重生,形成新的经典。
在《声生不息》播出的同期,在广州、香港两地完成拍摄的年代剧《狮子山下的故事》热播;6月23日,广东举办的“光影湾区·香江风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电影展映”活动正式启动,跨越45年的12部经典香港电影作品将在广东多个地市巡回展映,引发一波回忆*;7月2日广东卫视举办了《明天会更好,港乐回响——〈流淌的歌声〉特别精选》电视节目,并于视频号同步直播,反响良好。港风在广东刮过,引发阵阵共鸣,这是大湾区融合发展、人文湾区建设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先天优势。港乐也将成为大湾区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文学新批评”微信公众号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