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楼道里贴有囍字
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其中有对老夫妻,他们的住房位于搭建在一栋红砖房后面的棚户里。屋内低矮、黝黑。老人说他住棚户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其余棚户的住户全都是退休了的老人。
之所以没有年轻人住在这儿,老人说这个条件年轻人都待不下去,不光是条件简陋,到了夏天还下大雨,他们基本上都要被淹,每次水都会淹到膝盖处。在他们的旁边,是一个以前的公共卫生间,或许是已经停用的缘故,他们在里面堆了一些杂物。墙上“男""女"二字还能隐约看见。
两位老人和他们所居住的棚户房
但老人也比较自豪,他说别看这里是搭建的棚户,住在这里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成都户口,二是属于退休人员。我不是很相信这两个必备条件,第一条可以理解,但第二条为什么必须是退休了呢?
也有一些较新的建筑分散在边上,和居住在这里的市民聊了一下,他们说这些新楼房是后来将部分红砖房拆除后修建的。总体说来,铁路新村目前还是以红砖房为主。
部分红砖房墙面已经长出了小树
突兀的是,在这一片红砖房中间,却修建了一个游泳池,瞬间将红砖房的档次提升了不少。成都的天气这段时间经常在十多度,来这儿游泳的人也不少。还有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几乎是老年人,大家围着泳池不断地小跑锻炼着。
年代感十足的红砖房,修建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1952年,有说是1954年,没有一个定论。但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没有错的。
我猜测应该是在1955年左右,当时铁路局准备从重庆搬到成都,肯定要提前修建办公楼和职工住宅。铁路局搬迁则是在1957年5月。而且,“铁半城”的红砖房,模式基本上一致,理应是同时期建设。
被红砖房包围的游泳池
这几年铁路新村都在传说要准备拆除重建,但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动静。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以往的那些岁月留下了无数的足迹,也慢慢积累了不少的大院感情。但相较于现在的现代化生活,这里的条件又确实比较差。
“又爱又恨呐。”谈及自己居住的红砖房,一位在中铁二局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大姐对我说。在她的印象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居住的红砖房让成都其他人很羡慕,找对象也非常好找。但现在,不行了,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住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