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
智伯与豫让
(1)
一个大名鼎鼎的划时代历史人物,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家臣并肩而立,各逞风姿,构成了春秋与战国交替之际一道殊异风景,令后世嗟叹不已:“高贵者”颟顸愚昧,国破身亡;“卑贱者”慷慨赴死,义绝千秋。
这位颟顸愚昧的“高贵者”,就是春秋末年晋国执政大臣智伯,因为他的愚蠢跋扈,导致晋国倾覆,春秋绝响,战国来临;而那位慷慨赴死的“卑贱者”,就是他的家臣豫让,忠信如山,绝义以死,其精神光焰辉耀古今。
智伯(前506--前453),姬姓,智氏,名瑶,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自号智伯。虽然号称“智”,却以愚昧著称青史,最后沦为晋国的掘墓人。
智氏之得姓始祖,名曰荀首,是晋献公诡诸临终托孤重臣荀息之孙,公族大夫荀逝敖之子,晋国中军将荀林父之弟。晋成公黑臀在位时,荀首受封于智邑(今山西永济市),以邑为姓,史称“智庄子”,智氏自此浮出春秋江湖。
在智氏诸位前辈中,先祖荀息是晋国有史记录的第一位相国,姬姓,原氏,名黯,故名原黯。公元前678年,原黯辅佐曲沃武公姬称夺得晋国王位,史称“晋武公”,原黯因此身价暴涨,晋身武公大夫。公元前677年,晋武公吞灭荀国(今山西新绛县之故郇城),随后将此地赐予原黯,原黯从此以荀为姓,始称荀息。就在这一年,晋武公驾崩,其子诡诸继位,史称“晋献公”。荀息足智多谋,以鸡蛋为道具演示“危如累卵”,劝阻晋献公放弃建造九层高台,并进献“假途灭虢”之计,打通了晋国迈向中原之通道。晋献公临终之际,任命荀息为相国,主持国政,荀息不负所托,先后扶立献公宠妃骊姬之子奚齐、少姬之子卓子两个少年国君,可惜随着局势剧烈动荡,奚齐、卓子先后被军界强人里克诛*,荀息深感负疚,自*身亡。
荀息自*,其子荀逝敖登台,他的官职,称为公族大夫,始置于西周时期,主管王室贵族的内部事务。所谓“公族”,即王室贵族,语出《汉书·刘向传》:“向每召见,数言公族者国之枝叶。枝叶落,则本根无所庇荫。”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国王宠臣,生了三个如狼似虎的儿子,成年后都成为风云人物:老大荀林父开创晋国豪族中行氏,世称“中行桓子”;老二荀骓开创另一豪门程氏,世称“程文子”;老三荀首年纪最小,贡献却很大,封于智邑,开创智氏家族。
追溯智氏之兴悲与晋国之兴衰,其转捩点:一是晋献公晚期的“骊姬之乱”,二是晋文公身后的“六卿之祸”。
骊姬
所谓“骊姬之乱”,是晋献公晚期的一场大灾难。晋国之崛起,是在晋献公诡诸时期。献公在位26年,东征西战,决断*伐,强力推动了晋国之煌煌大业。他即位后采取两项重大政治举措,一是诛除异己,消灭当年与郑武公、秦襄公合力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的晋文侯姬仇之子孙,剪除隐患,巩固君位;二是奉行尊王政策,先后攻灭骊戎(今陕西临潼)、耿(今山西河津)、霍(今山西霍州)等,击溃活跃于渭水流域的狄戎,消灭强敌虞(今山西平陆县北)、虢(遗址位于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是他在征战过程中抢来的。公元前672年,献公发兵攻打位于今陕西临潼骊山一带的骊戎国,骊戎国君走投无路,只得卑躬屈膝求和,并将一对姊妹花献给献公,这就是骊姬与妹妹少姬。献公得此双姝,如获至宝,颠鸾倒凤,播云布雨,骊姬被立为夫人,生下儿子奚齐,少姬生下儿子卓子。那时候,晋献公有8个儿子,出类拔萃者三:申生、重耳、夷吾。申生位居太子,难免树大招风。骊姬为了儿子奚齐上位,玩弄了一连串阴谋,献公头晕目眩,昏招叠出,将三子驱离京城,申生去往古都曲沃(今山西曲沃县),重耳去往蒲城(今山西隰县),夷吾去往屈城(今山西吉县),只有骊姬与其子奚齐留守绛都。
到了公元前657年,骊姬的邪魅,献公的昏庸,终于酿成一连串灾难,太子申生自*,次子重耳、三子夷吾逃亡。公元前651年,晋献公辞世,晋国大乱,虽然相国荀息强力维持,毕竟独木难支,随着两个幼君毙命,荀息自*,国家堕入了沸水深渊里。正是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晋文公重耳站了出来。这位雄才大略、九死一生的重耳先生,“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司马迁语),公元前636年,在列国漂泊19年的重耳在秦穆公武力护送下回国即位,收拾残局,追剿晋惠公(夷吾)、晋怀公(姬圉)残余势力,稳定国内局势,纵横中原,九合诸侯,成就百年霸业,堪称春秋时期一代枭雄。公元前628年12月,晋文公辞世,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随着重耳的死去,他所倚重的六位大佬(六卿)也开始昂头嘶鸣,时作虎狼咆哮,并互相攻*,逼凌国王,割剥百姓,造成国家严重动荡,史称“六卿之祸”。
六卿地盘
所谓“六卿之祸”,始于晋文公重耳时期的一项军政改革,后来却演变成了一条枯藤,死死缠住了晋国君臣,直至江山沉沦,国家覆亡。想当初,重耳掌权之后,为稳固江山,推行军制改革,实行中、上、下三军制,每军各设一将、一佐,名曰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这些高级爵位,被实力强劲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大家族”所垄断,世称“六卿”。实际上,六卿就是重耳所倚重的左膀右臂,协助他管理国家事物,实行轮流执政。应当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制度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六卿虽然本性凶悍,但在晋文公这只凛凛猛虎面前,也还俯首帖耳,循规蹈矩。然而,随着重耳驾崩,其子孙次第登台,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平公,一个个像拴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刚刚呼啦啦起飞,忽然一阵狂风吹来,便一头跌落尘寰,随着国王统治力日渐羸弱,六卿日益显露出虎狼嘴脸,一方面,他们绑架国君,主导国政;另一方面,他们互相争夺,互相吞并,把国家搞得狼烟四起。到了晋平公姬彪时期,他昏庸奢靡,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同时增加赋税,盘剥无度,弄得天怒人怨,国家大权落入六卿手中,他们日益坐大,为后来的朝政崩摧、三家分晋埋下了伏笔。
晋平公十九年(前539),齐国老臣晏婴前往晋国,拜见老朋友叔向。叔向复姓羊舌,名肸,字叔向,春秋时期晋国资深政治家,历事晋悼公、晋平公、晋昭公三世,历任太傅、正卿等要职,执掌国政近50年,与郑国子产、齐国晏婴齐名,是著称于世的春秋三大政治家。两人相见,惺惺相惜,谈及晋国局势和自己昔日的学生晋平公,叔向叹息说:“晋,季世也。公厚赋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门,其可久乎!”季世,末世也。他说,平公盘剥百姓,大肆修建池台楼阁,沉溺享乐,荒废政务,政权被六卿把持,怎么可以持久呢?晏子然之。
到了晋定公姬午时期,六卿争夺更加激烈,范氏、中行氏落败,中军被取消,六卿变为四卿,统治集团只剩下了“四大家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随后展开的“四大家族”争夺战中,率先被消灭的,居然是实力最为强大的智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