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元史·王行志》的记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而受灾最为严重的,就要数黄河沿岸的几个人口最多的行省了。
历史上黄河决堤的次数可能比任何河流决堤的次数都要多。
不过,元末时期的黄河洪灾,却可能是其他任何朝代都难以比拟的。
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
期间,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地、人相食”。
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 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
“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图片来自网络
这句在农民起义军之中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诞生的。
而伴随着洪灾之后到来的,就是大规模的“蝗灾”了。
“洪灾之后必有旱灾,旱灾之后必有蝗灾。”
由于河流决堤以后,原来的生态水域被严重破坏,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这样一来,大规模的旱灾和蝗虫灾害就会席卷而来。
据统计,元末蝗祸发生的时候一立方米的土地中含有的蝗虫卵竟然达到了数十万颗,让人惊骇。
正是在这“天灾人祸”一个挨着一个“接踵而至”的情况之下,造成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大片土地荒芜、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政府马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移民”政策。
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使战争破坏的一些地区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朱元璋在全国各地找寻人口移民的重心地带。
在找了一大圈以后发现,在山西地区甚至整个洪洞地带,存在社会稳定、经济富足 、地狭人众的客观形势,这使之成为了自然的人口迁出地。
于是,在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广济寺的槐树前,明朝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官方移民,历时数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三代君王,共计进行18次大规模移民行动,所涉及的人数将近百万。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山西洪洞槐树大迁移”。
山西洪洞县槐树
人口迁移的措施在元末全国各地都进行着惨烈的战争的时候,相比于中原地区面临着各种天灾人祸的惨状,与之相邻的山西晋南地区,却是一片祥和。
由于晋南地区四周都是群山峻岭,相比于没有缺少天堑保护的中原地带,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派兵进攻山西,可始终因为地势险要而难以将其攻下。
这也让元末的战火没有烧到这里来。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