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文化中,坤地牛是为一体。震为龙《易·说卦》:“乾为马,坤为牛......”;“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说:“坤象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世间之德,莫厚于大地,而大地之德,却可以牛来代表。《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先贤张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名字即出自“厚德载物”,他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广为后世传颂与追崇。
在道家文化中,牛是与道家始祖老子同时闪亮登场。刘向在《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道德经》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体现的正是如牛一样的忍辱负重、甘为人梯、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佛家文化中,牛也有很高的地位,具足威仪与德行。《胜鬘经》中喻佛为“牛中之王”。《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而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其中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用牛车来代表菩萨乘,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具体,“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禅宗祖师则以牛来喻众生之心。唐代全真宗慧禅师曾作《牧牛歌》,宋代普明禅师作《牧牛图颂》,廓庵禅师著《十牛图》,以牧牛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十牛图分别是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通过渐进修行,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