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国之重宝。 几千年来多少神秘莫测的传说萦绕着它,以至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迁出故宫时,张璧等人还没忘了在宫中追索这块“玉玺”。 “传国玉玺”是什么样子的?它从何而来,现在又在什么地方呢?
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
什么是“传国玉玺”?
通俗来讲,就是那个能证明皇帝身份和权威的巨大的印章。历史上的“传国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
但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这种说法: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一直以来人们好像都承认了这一说法,但在正式的秦、西汉文献中,都找不到任何记录。直到唐朝,文献中才出现传国玉玺是由和氏璧雕刻而成的记载。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北魏崔浩之言,称“李斯磨和璧作之”;梁肃《受命宝赋》和杜光庭《录异记》都主张此说,称李斯命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精细研磨,雕琢为玉玺。
卞和三献宝玉
但在《玉玺谱》中又有这样一段记载:
“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上刻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传国玺”。
相比传国玺为和氏璧所磨而成,更多史学家更愿意相信《玉玺谱》中的这种说法,即“传国玉玺”和和氏璧,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物件。
那么,传说中的“传国玉玺”究竟啥样?
遍寻资料,我们大概能描摹出它的模样: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
战国“春安君印” 边长2.3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据传,玉玺制成不久,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遇风浪,御舟有被掀翻之险。秦始皇迷信,命人把玉玺抛入湖中,祀神镇浪。
想想看,湖深千尺,且泥沙厚积,玺已入湖,谁能再寻?!
所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应该就在洞庭湖底某一个地方,无法搜寻了。
不过,传国玉玺的故事也未就此结束。因为,南巡结束,回到咸阳后,秦始皇又命人重新刻制了第二枚。
为了维护自己的神授大权形象,秦始皇编造出了一段瞎话,说八年后,车驾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的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三十六年,有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一人持璧拦使者,说“为我遗滈池君”。
汉孝元太后摔掉一角
当年,秦始皇用和氏璧制作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是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秦朝迅速灭亡,传国玉玺也开始颠沛流离。
秦灭以后,秦王子婴投降,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新王朝的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