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
有考证发现,古印度认为牛非常神圣,比如在《妙法莲华经》中,佛陀以白牛车比作大乘佛法。因此,专家们猜测,“卍”最初可能是牛犊头部的毛发螺旋相,类似于我们常常说的“脑袋旋儿”。
相传,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与克里希纳的胸前都有“卍”符号,也有人说这是胸毛,表示大觉者的智慧。
图9
公元前3世纪,“卍”才被用作佛典,具有“万德吉祥”的含义。
不过,“卍”只能用作装饰与佛有关的物品,而观音菩萨则不可用。
在观音灵签27签中说:“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做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恒观众生称念号之音声,无苦无拔,无乐不与”。
图10
因为观音菩萨被世人称作“千手观音”,只能用“千”来装饰观音菩萨,因此在不同时期,有过众多的化身造像,但胸前或者身上都没有“卍”符号。
这也在另一种层面,表示佛的地位在菩萨之上。
中国历史佛教在传入我国后,受到人民的喜爱,并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继续发扬光大,甚至出现了某些本土化的改变。
图11
比如,在印度当中的男性观音被中国人民赋予了女性的形象,而在印度的十几名罗汉,也在中国发展到了数百个形象,连中国本土的济癫也被赋予了罗汉的地位。
因此,“卍”随着经书传入中国后,如何翻译这一符号,成了当时高僧们的难题。
北魏宣武帝时期,大乘瑜伽系的学者“菩提流支”,他是北印度人,经西域来到中国洛阳,并携带了大量梵本。在翻译《十地经论》时,将“卍”译作“万”,取“万德圆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