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日本求法之心令鉴真异常感动,这位传戒门徒达四万多人,"独秀无伦,道俗归心"的高僧。
不顾弟子"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的反对,毅然决定"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随即,鉴真及弟子从742年至753年,六度尝试越洋东去,终于在753年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
2月3日,日本医药NPO法人人心会、日本湖北总商会等四家机构,通过各种渠道,采购了3800件杜邦software III型防护服。
在这批物资的外包装上,日本友人很有充满情谊的贴上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八个字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首战歌,原句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申包胥哭秦庭"为后世屡用不绝的典故,由此而来的《秦风·无衣》,则成了秦军将士出征前,互相召唤、互相鼓励、同仇敌忾的从军曲!
在这次大灾面前,一衣带水的日本友人,以此诗激励中国,堪称恰如其分。
日本鹤舞市捐助大连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此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有"七绝圣手"之称。但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天宝七年(748年),时年五十一岁王昌龄,被贬为龙标(湖南怀化黔阳县)县尉。
好友李白为此写下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