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南灵草”,是日本国所产的草类,最大的叶子,往往能生长到七八寸大,或以竹筒,银筒,锡筒等做管,将烟草塞入其内,再用火点燃后吸入口中,味道十分辛烈。
再往后,朝鲜史料中说人们盛传吸食这种草药可以化痰消食,但吸食的时间一长,量一多,却往往对内脏造成伤害。后来经过海运,互有海商交易,但尚未流行,谁知未过两年却达到近乎“无人不服”的境地,乃至迎接客人,都以“烟茶”款待,经常吸入这种南灵草的人,知晓其对于身体的伤害很大,却无法戒断,于是世人称其为“妖草”。
古代朝鲜人聚而抽烟
后来传入沈阳地区,当地人很快也沾染上烟瘾,而满清当局认为此物非本地所产,并且价格昂贵消耗财力,遂下令禁绝。
这就是朝鲜方面关于烟草首次传入朝鲜,以及传入中国的记载。
可见起初烟草并不盛行,反而由于海商的不断往来,渐渐在沿海地区形成风尚,才最终形成大规模传播,而且当时的人也非常清楚,一旦沾染上烟瘾,便很难戒除,于是人们都将其称作“妖草”。
如此来说,在当时的大多数人们看来,烟草是一种不好的东西,也深知吸食烟草并未有多大益处,反而会为身体带来一定损害,可是架不住烟草的成瘾性。
不过当时的后金政权,已然认识到烟草的危害性,便对此严加断绝。
与此同时,明朝尚处于万历年间,经过与后金的几场战役以后,东北地区边境已然落入后金政权的控制范围,那么如果后金禁止民间贩卖与传播烟草,自然传入明朝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即使有,我个人相信量也不会很多,顶多会被商贾富豪们当成稀罕玩意儿私下里品鉴。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找到一条证据,原来在万历年间,大明朝廷也得到了烟草兴起的消息,并且采取了一定举措来禁止烟草的传播,证据来自于朝鲜大臣李裕元所著诗作——《淡巴菰行》:
崇祯年间为禁物,柔兆以前东土 无。清帝阵中嗅异香,烟邑流来演之隅。
李裕元
开头第一句,便提到“崇祯年间为禁物”,这也从侧面证明,起码在当时的大明,烟草这类植物,是属于违禁品之列,所以有国家层面的大力管控,烟草才未在同时期的明朝流传开来。
当然,在朝鲜关于烟草的记载中,也有认为烟草其实并非由日本传入朝鲜,而是由大明王朝传入的观点,原因有二:
第一,根据朝鲜诗人尹愭(qí )所著的诗作——《在泮,有人以烟草歌命题赋百韵,押烟以速为善,余亦走笔》中的描述,可知他认为烟草来自于中国的海岛:
或云淡婆姑,初得海岛边。稍稍中国移,驳驳左海延。
这里要说明一下,“淡婆”二字(亦称“淡婆姑”),为朝鲜古语,是对烟草一词的别称,有些类似于咱们所说的方言,兴起于当时的朝鲜庆尚道。
朝鲜著名学者李啐光就曾在著作《芝峰类说》中提到:
《芝峰类说·卷十九·食物部》:淡婆姑,草名,亦号“南灵草”,近岁始出倭国。
然而这是赞同南灵草由日本传入朝鲜的学者,虽然这部分学者在烟草究竟从何处传入朝鲜的问题中,占据绝大部分,但仍有小部分声音,认为是由中国传入,如前文所说的诗人尹愭,就是坚定认为烟草是从中国海岛边传入朝鲜。
第二,还有比较心存偏见的观点,如朝鲜李氏王朝后期的著名学者——李学逵,写了一本《南草》,其中提到:
南草之行,不知始于何时。要之,必出于中华,华人谓之烟。
但是考究李学逵的生活年代,其实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因为他是19世纪(1800年前后)的人物,距离前文提到的那几位学者,相隔了大概有100多年左右,在这100多年里,就连大明也已被满清取代,后金政权时期禁止的烟草,想必早已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彼时的大清王朝,所以烟草在当时的中国并不罕见,所以华人才会称其为“烟”,但要论述何时传入中国,那必然是在17世纪的朝鲜经过东北边境传入当时的中国,毕竟崇祯年间这类植物可是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
依我看,这位学者称“南草之行,不知始于何时”,说的未免有些选择性失忆的意思,毕竟生于1563年的学者李晬光,可是比李学逵早两百多年提出了“淡婆姑……近岁始出倭国”的观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位李学逵先生的观点,有些故意甩锅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