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报道) 操心着一条河和两个水源地,54岁甘永镇骑辆摩托车奔波在刺沟中。大家调侃说他是村里管水的“尕龙王”。
刺沟位于祁连县城以西7公里处,沟内有一村庄和一条河,村子叫黄藏寺村,河叫刺沟河。这里水源充足,加之交通便利,农牧业发展的有声有色。甘永镇就是黄藏寺村的村民,也是村里的河道巡护员和水管员。
巡河中拾捡垃圾的甘永镇。
“尕”是青海方言小的意思,在不大的刺沟中,作为一名巡河员,甘永镇每天都会沿河道巡河一次,往返近17公里,但在盛夏,会巡护得更勤。“我们刺沟风景好,夏天来旅游的人多,造的垃圾也多。”甘永镇说,最多的一天他巡了6趟,守到晚上8点才回的家,遇见游客都会好言劝返。
除此之外,甘永镇还担任着村里专职水管员的职位,类似于城市社区中的物业维护一职。他的职责就是对本村灌溉、排涝、饮水等做好巡护、检查、管理工作,也就是充当农村水利设施维护员的角色。
“上任”三年多时间,到了灌溉期,甘永镇每天都要去田间地头,协调安排各家各户灌溉用水;到了汛期,他每天都要去水源地,防止山洪灌入;平时村里人谁家的供水设施有个小修小补也都会叫他去搞定。“我的工作很普通,就是村里管水的,只要是水出现问题,大家都会找我。”甘永镇说,现在村民的用水规范起来了,对设备的养护意识提高了,这让大家都受益,但如果没有专人看管,像灌渠这样的水利设施就会受损、老化。
甘永镇(右一)与祁连县工作人员一同检查黄藏寺村的一处水源地。
这个角色其实也并不普通,职责也不仅如此。甘永镇责任心强,水管员一职在他的“经营”下,不仅成为了供水不稳定“疑难杂症”的诊断员,还成为了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政策的宣传员和农村供水各类信息的“活电脑”。此外,甘永镇每年都会接受县水利局的培训,目的就是熟政策、懂业务、强实操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和管理能力、服务水平。
小小的刺沟,在甘永镇看来,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关乎黄藏寺村1600多人饮水安全的水源地在此,黑河源头的支流也在此。看牛羊有没有进入水源地,捡去游客丢在河道边的垃圾,维修水利设施,工作虽然有些无聊和琐碎,但甘永镇却找到了“意义感”。
甘永镇有8亩土地,任职前的收入仅靠种地和打零工,现在他又多了一笔收入。祁连县把农村水管员和河道巡护员工资纳入了每年的财政预算,此外水管员每人每年还有400元的人身意外保险为其“保驾护航”。“每个月水管员工资500元,河湖巡护员工资1000元,我也算是公家的人了。”甘永镇笑着说。
甘永镇给村民修好水龙头之后,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跟甘永镇一样,这样身兼巡河员和水管员的祁连县有45位,守护着56处水源地、45个村的饮水安全和145条河。祁连县水利管理站站长索南端智告诉记者,在管护模式探索中,祁连县采取“打捆委托”的方式,将其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委托给乡镇进行运行管护并签订工程管护协议。小型简单维修工作由各村水管员实施,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强化了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农牧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就是像甘永镇这样的水管员在承担,起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上下情传达的纽带作用。这些村级河道巡护员和水管员虽处于饮水安全和河湖长制的末端,却是打通农村治水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只有村前屋后的小沟小塘清洁了,用水饮水有了保障,农村才会美起来、农业才会强起来、农民才会富起来。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有“天境”的美誉,这里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源头,河西走廊最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青甘蒙西部三省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关键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和生态功能。
“天境”祁连。
草原、雪山、林海、峡谷、冰川是这里独特的生态景观,行进在祁连大地,处处是美丽的画卷,恍如置身“天境”是人们的共识。“天境”广袤而遥远,大美风光的背后,祁连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被这些称为“尕龙王”的巡河员、水管员所感动,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只在乎肩上的责任,管着两条生命线,一个是安全饮水,一个是河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