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古代西域语言的音译,源头是梵语,本义为“师长”,是对“有一定修为的僧人”之尊称,但从古至今在中国以及日本等地,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泛称。
大家都知道,历来和尚是不能结婚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佛门讲究的清心寡欲,如果,结婚以后,就会有子女的累赘,有家务事缠缚其身,不能荷担如来大法,到处宏扬佛法,普渡众生。因为,心中有了执念,有了牵绊,便不能做到心无旁骛,一心向佛了。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到我国境内,虽然,这期间佛教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清规戒律有了更迭和废止,但是,却只有“灭欲”这一条规定一直保持不变,并一直被视为教规之一。
然而,到了宋代,却出现了和尚娶妻生子的奇怪现象。在宋代《鸡肋编》中,有关于此类事情的记载。说有很多妇女都嫁给了僧人,而且,这些僧人还都比较富有,听起来让人们觉得有点匪夷所思。在这里,需要对《鸡肋编》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这是一部古代笔记类书籍,作者是宋朝的庄绰。
后人将这部书与周密之的《齐东野语》视为同一水平的作品。这部书中记载的事情,很多都是当时的传说、轶事,有些可以作为现代人研究历史的参考资料,有些可以作为补充正史中记载不全的内容。在书中,记录着很多奇闻异事,各地风俗习惯等,所以,很多都被现代的历史研究人员作为参考之用。
在这本书里,所记载的关于宋代社会的状况和各地风俗,历来为史学家和民俗专家们所看重。
但是,在这样一本书中,为什么记载着宋代和尚,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僧人,可以娶妻生子的事情呢?这到底是真是假呢?为什么这些世俗女子会敢于嫁给和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相关学者的分析和研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和影响的结果。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六祖慧能”成为了佛家思想中,禅宗南派的典型代表,并且,其在佛教的发展中产生了日益扩大的影响。由于,该派摒弃了繁琐的宗教仪式,强调“心既是佛,佛在心中,人一旦醒悟,立刻就可成佛,无须长期入庙专门修炼”,简化了程序,受到民众的欢迎。
到了宋代,禅宗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其教徒心中,皇帝成了“佛”。因为,宋代皇帝推崇文人儒家,反过来对佛教采取了宽容扶植的政策,使得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不仅使佛教更有发展背景,还加深了佛教的世俗化特点,同时,将其逐渐儒家化。
可以说,正因为这种世俗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使原本极其严格的佛家戒律得到了松动。因为,儒家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推崇“孝”道。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被视为最不孝顺的行为就是没有子嗣。
所以,宋代禅宗推崇儒家的孝道,无疑有意无意地促成了和尚娶妻现象的产生。
二是、当时国家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急需尽快得到补充。经过五代十国的多年战乱,国家人口需要补充,而佛教的禁欲修身恰与儒家思想相驳。为了更适应国情、民意,让人口能够尽快复苏,于是,便出现了这种允许和尚娶妻生子的政策,可以说,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三是、宋代的僧侣,与其它朝代的僧人有所不同,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且多数都比较有钱。宋代的寺庙,基本都比较富足,不仅拥有大片农田,还可以从事商务活动,以及寺庙香火的收入,所以,僧人们的收入很多。而且,当时的政策,对僧人有很多优惠,哪怕是犯了罪,他们所受到的处罚也比较轻。
此外,普通的百姓,如果犯了法,做错了事情,只要能够皈依佛门,还可以免去一定的罪过。在《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嫁给僧人不仅成了一种有利可图的好事,还成了世俗女子嫁给和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执法不严导致的现象。其实,宋朝的礼法制度相当严格,当权者曾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和尚、道士们不得有性行为。这一点,以宋太祖和宋太宗最为严格。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诏:“道士不得畜养妻孥,已有家者,遣出外居止。”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九月,宋太宗要求岭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将“僧置妻孥”之禁在当地加以推广。宋代法令规定:“诸僧道辄娶妻,并嫁之者,各以奸论,加一等,僧道送五百里编管。”不过,虽然宋朝的法律非常严格,但在具体的执行力上,却没有那么严格。
所以,便使得这些法令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了执法不严的情况。
然而,和尚可以娶妻生子,这个事情在什么时候结束的,目前还没太深入的研究。而且,这中间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在宋代时期,和尚可以结婚这件事情,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到底有没有普遍意义,它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南方的和尚有家室,那北方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
【《鸡肋编》、《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