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嫁给了我的爸爸,而你娶了你的妈妈
我嫁给了我爸爸,而你娶了*妈。
原生家庭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潜意识的影响以及两性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不知不觉,活出了父母的婚姻模式
期待老公像爸爸(或理想的爸爸)一样满足自己所有需求,因为自己的付出(照顾生活起居)而觉得老公满足自己需求是理所当然。
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在这个角色里面做的很好,女人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做出很多的自我牺牲。
为此想要得到对方像父亲般的爱。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
俄狄浦斯情结的出现女孩并不是因为依恋父亲,男孩也不是因为依恋母亲。
在这一时期,其实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又有爱,爸妈永远爱孩子,孩子就能健健康康的度过这一时期。
但是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甚至将孩子介入夫妻之间,妈妈关爱儿子胜过爸爸,或者爸爸关爱女儿胜过妻子,那么就极有可能出现“恋父恋母情结”。
回到我的这位朋友的事情,父亲的早年缺位,没有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导致了这位朋友潜意识里的替代思想,被激发了出来。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是因为你,我才这么辛苦
经常听到这句话的小孩,对自己的成长是有负罪感的,他们会形成这样一个逻辑:都是因为我,我让我的父母这么辛苦,过得这么糟糕的,所以我必须努力,必须付出。
等到他们长大了,他们就会尽一切可能来“报答”父母,只为了消除内心的“负罪感”。
当然,这个“报答”完全是不理智的。
因为,他们会以听从父母一切指令,不违抗父母任何意见作为“报答”的宗旨。
当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也便会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家每个成员(包括妻子,孩子)为他们对父母的“内疚感”买单。
经常听到这句话的小孩,对自己的成长是有负罪感的,他们会形成这样一个逻辑:是我让我的父母这么辛苦,过得这么糟糕的,所以我必须努力。
等到他们长大了,他们就会尽一切可能来“报答”父母,只为了消除内心的“负罪感”。
当然,这个“报答”完全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