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比方说问个路,心里想得挺好的,可到问人的时候,话到嘴边说不出来,挺尴尬的,心里也很害怕口吃。好像不紧张的时候,说话就好了一些。导致现在对与别人说话都有点抵触了,怕说话说不好,说出的话结结巴巴,让人取笑,心里很不是滋味。
说一句话,心里想着一下说完,有点急,有点紧张,可说到一半,就得停一下,再继续说下去。公共场合想和大家说几句话,也怕说出来结结巴巴,就不敢说了。
那么,在陌生的场合、跟陌生人说话会紧张出现口吃,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但是在熟悉的人面前或者自言自语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口吃,该怎么解决呢?
处理口吃问题的第一步,是正确认识口吃。多数人对口吃的理解,就是说话时会结巴,会卡在某个发音上说不下去,或者是各种突兀的停顿、重复,等等。这是对口吃的一种片面的观点。
口吃是一种言语功能障碍,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口吃的核心行为,也叫作口吃的核心症状,指的是结巴的、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原本应当是流畅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过程,被过多的和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现象。
2. 口吃的附加行为,也叫作口吃的第二行为,或口吃的第二症状,指的是口吃者为了逃避和摆脱口吃的核心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动作和行为。比如眨眼、跺脚、清喉咙、面部和脑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说话故意停顿,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压力、说话结巴的场合,等等。
3. 口吃心理:口吃是最为神秘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绪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口吃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羞耻、内疚、挫折等负面情绪,也包括由此导致的口吃者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口吃者一般同时具备这三部分,只是程度强弱不同。
那么,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才算口吃?
在言语治疗师的矫正过程中,口吃的诊断标准如下:
不流畅指数大于等于10%;
不流畅指数中,重复、延长、集中停顿大于等于 3%;
每次不流畅的持续时间一般大于等于 1 秒;
次要行为体现在该个体(或家长)对口吃的关切/焦虑级别很高;
符合以上的一项或多项,就可能为口吃。
普通人很难想象口吃会怎样折磨一个人的身心,有一项国外的调查显示,平均来说口吃者愿意拿 18 年的健康寿命来交换自己的流畅表达。这是一个高到不可思议的代价,但对口吃者来说,口吃就是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大的痛苦。所以一旦出现口吃要尽早矫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