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心理疲劳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亲友、同事提到一个词——“心累”。
身心本是一体的。在身体极度疲劳的状态下,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变得糟糕。同样,在持续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下,我们也会感到身体疲惫。后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累”状态,更准确的表述是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也被称为“精神疲劳”,是指由于脑力劳动繁重、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或者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精神倦怠现象。
英国心理学家海德费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疲劳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单纯由生理因素引起的疲劳十分少见。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容易造成人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如家庭关系不和睦、人际关系紧张、事业遭遇挫折等,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所以学习、工作过度,导致精神紧张,也是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
简单测一下
如何了解心理疲劳的程度呢?以下测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1
客观指标
在生活或工作过程中,累积的心理疲劳会导致人出现失误甚至事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可以留意生活状态,评估工作绩效,以此来推测个体的心理疲劳程度。
2
生理指标
我们的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神经功能,与心理疲劳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包括能耗率、呼吸率、心率、皮电传导水平、脑诱发电位、肌电等生理指标的数据变化,来评定心理疲劳的累积状况。
3
感知觉指标
心理疲劳增加,会影响我们的感知觉能力,降低心理感知觉指标,如视觉频率感知、反应时感知、皮肤敏感距离感知、神经反射等,表现为对外环境刺激不敏感,反应迟钝等。
4
个人主观感觉
就是将我们主观感知到的心理疲劳(如体力不支、乏力等)的特征描述出来。与其他心理疲劳测定方法相比,主观评定具有省时、简易可行的特点。如果您对自己的状态不是很确定,可以寻求心理门诊等专业机构的帮助。
心理疲劳不仅是精神心理问题,也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隐患。受心理疲劳影响的人群,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以及较为负面的情绪影响下,心理症结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容易出现精神萎靡或恍惚,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一些心理疲劳的早期表现时,一定要重视起来并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保持规律 适当放松
如何缓解心理疲劳?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建议。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作者: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 孙冶 周洋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王绍礼
策划:吴卫红 余运西
编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