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描写,古代描写结婚女子凤冠霞帔的句子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5-03-01 04:03:13

来源:澎湃新闻

服饰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当提到“凤冠霞帔”的时候,人们大多想到的是古代女性结婚时的华丽装扮,身着凤冠霞帔嫁给如意郎君,但这样的印象略有片面。“凤冠霞帔”最初并非为了婚嫁而使用,而是皇宫里后妃的规定穿搭。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里,呈现了历史上的不少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描写,古代描写结婚女子凤冠霞帔的句子(1)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展品中的凤冠

我国古人无论男女都蓄长发,就需要用簪、钗等来固定住头发,而男子到成年之时就要戴冠,“弱冠之年”便是由此而来;至唐五代时期,壁画和石刻上开始多了一些女子戴凤冠的形象;凤冠是从宋代开始被正式确立为后妃的礼服冠,后妃在受册封、朝谒、祭祀等重要场合需要戴凤冠;南宋时又在凤冠上增加了龙的形象;所以当时的冠全名叫做“龙凤花钗冠”。

凤冠霞帔描写,古代描写结婚女子凤冠霞帔的句子(2)

明 孝靖太后凤冠

到了明代,上至皇后下至品官之妻,都可以戴冠,但要依据服制,严格地根据身份级别来使用相应的冠。比如从皇后到皇妃、皇太子妃、亲王妃、公主们,冠上虽然都使用的是金凤簪,但因皇后和皇太子妃是正妻,所以他们的冠才能被称为“凤冠”,而嫔妃、亲王妃、公主们的冠,则叫做翟冠。翟鸟是一种与凤鸟非常相似的鸟,差别在于翟鸟的头顶只有一根翎毛,羽尾不为火焰状且数量较少,脖子较短,脖颈、下巴上也没有其他装饰,要比凤鸟低一个级别。但是民间习惯上都称为凤冠,可能是因为老百姓能见到真正凤冠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偶有机会见到的命妇们的翟冠,就像凤冠一样代表了高高在上的身份。

凤冠霞帔描写,古代描写结婚女子凤冠霞帔的句子(3)

明 孝靖太后凤冠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里陈列有一件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制作精美至极。此冠出土于明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的陵墓,与他合葬的是一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两位都被追尊为皇太后,分别是孝端太后和孝靖太后。孝端皇后王氏是明神宗的原配,万历六年被册立为皇后,她的随葬凤冠一共有两顶,一顶是九龙九凤的礼服冠;另一顶是六龙三凤的常服冠,也叫燕居冠。明代后妃的冠服主要有礼服和常服两种,与之配套的冠则是“礼服冠”和“常服冠”,一般皇后在册立之日先着礼服向皇帝行谢恩礼,然后回到自己的宫中更换常服,接受入宫的亲属、女官以及内史们的庆贺。这些头冠装饰有大量的珠宝、珍珠、点翠,也被称为珠冠或者珠翠冠。

按照洪武年初的服制,皇后礼服冠为九龙四凤冠,常服冠为双龙翊凤冠;永乐三年又对皇后头冠的形制有了更为细致的规定:明确礼服冠有翠龙九条,金凤四只,一条龙口衔大珠居于正中,下垂珠结,其余的八龙也口衔珠滴;装饰大珠的牡丹花有十二树、小珠穰花飘枝十二树、翠云四十、博鬓左右各三扇、口圈上珠宝钿花十二朵。常服冠为金龙一条、珠翠凤二只,珠翠牡丹两朵,珠翠穰花两朵,翠叶三十六片、翠云二十一朵、左右各三博鬓、口圈上金宝钿花九朵。但实际上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都比明初规定的装饰更为复杂。根据传世的画像可以发现明代早期的凤冠较小,只能罩住头上的发髻部分,后来冠体越变越大,明中后期基本可以罩住整个头部,装饰也是越来越繁复,甚至超出规定的品类和数量。

这顶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重达2320克,上有以累丝工艺制作的金龙九条,均口衔“珠滴”,珠滴由一红一蓝两个宝石间两颗珍珠串成;其下为九只点翠工艺制作的凤鸟,同样口衔红蓝宝石珠滴;口圈一周有“金宝钿花”12个,冠上有48个,全冠共计金宝钿花60个,“金宝钿花”是由黄金、宝石、珍珠组合而成的花型装饰;其间“铺翠”,有翠云、翠叶、株翠花等装饰满铺在冠上。冠两侧后方为“博鬓”,是专门表示尊贵身份的假鬓,行走时会随着身体的摆动而展开,皇后为六博鬓,左右各三,每扇有金宝钿花三个,金龙两条,下边垂有珠滴,称为“垂珠滴翠”。皇后以下的各级后妃博鬓和其上金宝钿花的数量依次递减;如皇后博鬓金宝钿花为二十四个,皇太子妃则为十八个,并且只有皇后的博鬓才可以垂珠滴。此冠装饰极其奢华,用到红蓝宝石一共115颗,红宝石57颗,蓝宝石58颗,而用到的珍珠更是多达4414颗。

凤冠霞帔描写,古代描写结婚女子凤冠霞帔的句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