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汉服坠楼,华夏儿郎……一连串浓浓古风词最近很吸睛。但用着这些字句的人,却未必知道凤冠霞帔的渊源何来。
一提到凤冠霞帔,如今总是会跟婚礼联系在一起。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张廷秀逃生救父》写道:
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其实凤冠霞帔在古代并非婚礼专用,而是皇宫后妃和官吏命妇(有封号的夫人)们的专属穿戴。二十五史中共有十部撰有《舆服志》,即社会各阶层不可僭越的服饰规定。例如底层百姓和小吏的主要服色就是黑白,所以才有皂隶又或白衣公卿的称谓;不仅衣服的颜色和样式有严格限制,甚至面料也分了等级,这也是为什么平民会以布衣代称的缘由。冯梦龙的新郎能着乌纱绛袍,因为他是状元。
凤冠因冠上缀有凤凰而得名,明代命妇们戴的凤冠其实上面并没有凤,只是假称凤冠的礼冠而已。到了清代,命妇们戴的礼冠上虽然有凤形却不再称为凤冠,而称朝冠。
霞帔却并非衣服而只是一条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的缎带。虽然自晋至唐以来一直都有霞帔的记载,如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霞帔仙官到赤城”“虹裳霞帔步摇冠”,但霞帔作为命妇的专属礼服,却是始于宋代。
古代礼制中,作为万鸟之王的凤凰是只有皇亲贵族女子才能用的图案,平民一概不能穿戴有凤凰的服装或配饰。所以宋代之后平民穿戴凤冠霞帔即是逾越礼制,要是还敢用黄色龙纹来装饰,更是要掉脑袋的。只是明代以来尤其满清入关后,官方逐渐默许民间在婚娶时可以使用“风冠霞帔”。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因此虽然民间新娘嫁人时有凤冠戴,但却与真实的凤冠相去甚远,大多徒具形式,不可能有贵族社会凤冠那样真金白银的装饰。更重要的区别,是只有正室嫡妻才有资格在婚礼时穿霞帔戴凤冠。明代小说《金瓶梅》虽然假托宋朝,潘金莲虽然明媒正娶嫁进西门庆府,却仅仅是排名第五的小妾身份,所以想要一身凤冠霞帔?门都没有。
所以虽然是逼婚,但牛魔王用正室的规格来迎娶紫霞,也表明与铁扇公主的感情已经正式破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