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嘉靖廿六年金帔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有一对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金帔坠,坠子为鸡心形,中空,两面透雕凤纹,制作精良,顶部尖端有孔,穿以挂钩,刻有“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八月造金一两九钱”的字样。由此看来,“凤冠霞帔”是古代官定的有品级有身份女性的正式穿搭,那为何流传至今让大家觉得是结婚的婚服呢?中国古代的婚礼服色,自周代的玄纁开始,南北朝时还出现过白色的婚服,到了唐宋则用青色,而至明代变为大红色并在民间盛行。明初的律法还规定了民间女子礼服不可以用大红、鸦青、黄色,但是上文也提到了,明代后期规定已经松动,常有逾越服制的现象,甚至明代的家族画像中也常描绘高于自己等级的冠服。故而先前对婚礼的禁忌随着时间逐渐被打破,此后“真红大袖衫”和“凤冠霞帔”的装扮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对中式婚礼的印象标准。
明 嘉靖廿六年金帔坠
当然,民间的“凤冠霞帔”,与后妃命妇的凤冠霞帔还是存在很多差别的。明末至近代,男子娶妻俗称“小登科”,在这一天新郎可以穿九品官服,新娘用九品命妇之服,其凤冠上可以用珠翟两个,珠月桂开头两个,翠云二十四片,翠月桂叶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缀抹金银宝钿花八个,抹金银翟两个,口衔珠结两个。虽然明清以来就称民间女子结婚的冠服为“凤冠霞帔”,但其实只是“借名”而已,与真正的凤冠相比,并没有凤鸟装饰在上面,最多也就可以称为“翟冠”;而从财力上看,如果不是富贵人家,平民阶级可能连“翟冠”上的装饰也负担不起,顶多只能称为“花冠”。
(本文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