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 ,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的官员、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及文学家。他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前往荆州,叔父去世后隐居隆中,与徐庶等名士交往。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对》,建议先占荆州、益州,再联吴抗曹。他助刘备建立蜀汉,为丞相后,推行改革,发展农业,严明法纪,多次北伐曹魏。他发明木牛流马、改进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充满传奇,其忠诚与智慧深受后世敬仰 。
本文撷取诸葛亮经典名言15句,附上译文和鉴赏,以飨读者。
译文:不淡泊*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沉淀心绪就难以抵达远方。
鉴赏:这句出自诸葛亮《诫子书》的双重否定对仗之语,堪称古人智慧的结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是淡泊的具象化呈现,王维“行到水穷处”则是宁静的极致表达。诸葛亮把道家修为转化为儒家训诫,就像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样,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心灵指南。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君子的修养之道,用沉静打磨自身,以俭朴滋养德行。
鉴赏:这里蕴含着“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北宋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为,明代王阳明“此心不动”的境界,都是对“静以修身”的呼应。而“俭”不仅是物质上的节约,更暗合《易经》中“君子以俭德辟难”的处世智慧。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译文:统帅军队者,必须拥有智囊团、信息网和执行层。
鉴赏:这堪称古代版的“团队搭建指南”。孙武的“五间俱起”对应耳目系统,韩信的“明修栈道”需要得力执行者,而张良则是刘邦的腹心。在现代管理学中,这正对应着决策层、信息层与执行层的黄金三角结构。
译文:放纵懈怠无法成就事业,急功近利难以修养心性。
鉴赏:这组排比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白居易“闲征雅令穷经史”是励精的典范,而王安石变法时的躁进则恰成反例。当代人刷短视频时的“多巴胺依赖”,正是“淫慢”的现代变体,此句堪称穿越千年的自律指南。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年华与时光飞驰而过,志向随岁月逐渐消退,最终如枯叶凋零,无法对社会有所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破旧房屋,那时再懊悔又有什么用呢!
鉴赏:这段文字如暮鼓晨钟,与苏轼在《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对时光易逝的感叹相呼应,深刻地警示人们时光匆匆,若不珍惜年华、坚守志向,最终将一事无成,徒留悔恨。就像现代人沉迷短视频消磨时光,待到职场竞争力衰退时才追悔莫及,诸葛亮早在1800年前就道破了时间管理和人生规划的真谛。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译文:将领不可骄傲自满,骄傲就会失礼节,失礼节则人心离散,人心离散就会众叛亲离。
鉴赏:这让人联想到《史记》中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最终却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导致人心背离,自刎乌江的故事。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仍谦逊待人,赢得众人敬重,正是践行了这种治军需谦逊、不得骄傲的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若骄傲自大,轻视员工,也会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人才流失,最终影响企业发展。
译文:要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没有比这更难考察的了。
鉴赏:识人之难,古往今来皆是难题。曾国藩在《冰鉴》中通过须眉、声音辨人,王莽未篡位时伪装谦恭的故事,都证明了人心难测。在现代职场,多少HR在面试中被精心准备的“面经答案”迷惑,诸葛亮这句话精准地道破了人性认知的复杂性。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译文:优秀的将领,刚强而不易折断,柔软而不易屈服,所以能用弱势战胜强势,以柔韧克制刚硬。
鉴赏:这与《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蕴含的以柔克刚思想相通。明代戚继光抗倭时改造战船,用灵活的“鸳鸯阵”克制倭寇武士刀法;商战中,小米手机用互联网营销颠覆传统手机行业,都是刚柔并济战略成功运用的典范,体现出优秀将领和决策者需兼具刚强与柔韧的特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文:恭敬谨慎地竭尽劳苦,直到生命终结才停止。
鉴赏:这八个字已成为中华奉献精神的图腾。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慷慨赴死,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无私担当,都与之血脉相通。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译文:在军队失利时接受重任,在危急关头承受使命,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鉴赏:这段自述尽显诸葛亮在艰难处境下的忠诚与坚守。在蜀汉面临军事失败、局势危急的时刻,他勇挑重担,多年如一日地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这种在危难中挺身而出、长期坚守责任的精神,令人敬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我本是平民百姓,在南阳耕作度日,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间显达扬名。
鉴赏:这段自述尽显诸葛亮的淡泊。与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有相似之处,但诸葛亮并非真正的隐士。他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体现出他在乱世先求自保,同时心怀志向,为后来出山辅佐刘备埋下伏笔。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先帝大业未成中途逝世,如今天下三分,蜀汉困顿,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鉴赏:开篇点明蜀汉危急局势,用“秋”喻危机,既暗合“多事之秋”的典故,又呼应《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忧患意识 ,这种危机感贯穿全文,展现出诸葛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担当,恰似杜甫在《蜀相》中描绘的“两朝开济老臣心”。
译文:如果意志不坚毅,气概不豪迈,只会庸碌地沉溺世俗,怯懦地受制私情,必将永远沦为平庸之辈。
鉴赏:诸葛亮在此将儒家“弘毅”精神融入家训。范仲淹教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的坚韧,都表明真正的人生成就源于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而坚毅的意志和豪迈的气概是摆脱平庸的关键。
“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 ”译文:奖赏无功之人会导致人心离散,惩罚无罪之臣会引发怨恨丛生。
鉴赏:这句话强调奖惩需公正合理。历史上,商鞅徙木立信成就强秦,而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终致众叛亲离。这与现代管理学中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突出了公正奖惩对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文:皇宫与相府本属一体,奖惩评价不应标准不一。
鉴赏:此句强调皇宫和相府在奖惩上应采用统一标准,避免出现不公。这种理念与管仲“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主张相呼应,为后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奠定基础,体现了诸葛亮追求公平公正的卓越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