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车开进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我打开离别时你送我的信件,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
耳机里低吟着这首歌,我坐在颠簸的大巴车上,拎着一个不起眼的旅行包,懵懵懂懂地踏进了北京。车窗外,城市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五光十色的光芒扑面而来。下了车,双脚踩在海淀杏石口的地面上,一阵冷风吹过,我才猛然意识到:我到了,可我为何而来?
一纸招聘背后的抉择
要说来北京的原因,其实挺简单,也挺复杂——我被一则招聘信息“引”来的。那年,我刚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满脑子空荡荡,眼神却还带着几分初出茅庐的清亮。毕业季的招聘会像一场无声的失利,我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前路迷雾重重。正当我彷徨无措时,一则北京互联网公司的招聘广告映入眼帘:“高薪”“培训后即可上岗”“未来可期”。电话里,对方语气笃定,承诺培训后就能拿到丰厚回报。我犹豫再三,最终收拾行囊,带着一点憧憬和几分忐忑,踏上了北上的路。
初到北京,冬意尚未散尽。杏石口的老街安静而陈旧,旧校区和沿街的小店依次排开,丝毫没有“大都市”的恢弘气势。我按着地址找到招聘单位,接待我的是位年轻女导师,言辞流利,热情洋溢,三言两语便将机构描绘得无比诱人。见我迟疑,她提议先试训几天。我点点头,被带进一间熟悉又陌生的宿舍。
宿舍里的众生百态
宿舍是上下铺,简陋得像大学时光的延续。里面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江苏的、广东的、河南的,年龄从刚毕业的年轻人到摸爬滚打多年的中年人都有。他们和我一样,被“高薪”的许诺吸引而来。夜里,大家围坐闲聊,有人乐观憧憬,有人怀疑这是个圈套。听着这些议论,我躺在床上,思绪纷乱,第一晚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过去。
次日,培训开始。课程从计算机基础讲起,追溯技术的发展脉络,讲述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故事,间或点缀着励志案例。讲师声音铿锵,台下的人听得入神。下课后,大家交流着对未来的期待,眼神里既有希望,也有隐隐的不安。
学习、贷款与未知的未来
半个月过去,生活被上课与课题填满。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有人天资聪颖,课后即能上手;有人埋头苦学,逐字消化课件。我不算突出,却也不愿落后。渐渐地,真相浮出水面:留下的人需签两年无息贷款,学费由银行垫付,结业后得靠自己找工作还钱。培训机构则承诺帮忙润色简历,让你成为企业眼中的“理想人选”。听着合理,却又让人隐隐不安。
那段时间,我沉浸在学习中,对未来既期待又忧虑。期待的是梦想中的高薪,忧虑的是万一落空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绪交织着,像一团解不开的线。
从面试奔波到初入职场
时间流逝,培训结束。结业测试跌跌撞撞地通过后,模拟面试成了新挑战。机构一遍遍磨砺我们,我从中学会了从容面对陌生面孔。正式面试时,北京的辽阔才真切显现——从海淀到朝阳,地铁辗转一小时是常事。国贸的高楼间,我两天跑了数场面试,忙碌中竟熟悉了那片的每条街道。
第一份工作定在国贸,互联网设备实施,月薪5400。虽远不及招聘时的承诺,对刚毕业的我而言,已是不错的起点。公司初创,忙碌中充满可能性。面试我的是一位年轻主管,后来成了我的好友。他说我给他的印象是“稳”,或许是因为我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从8平米小屋到岁月沉淀
入职后,我搬离宿舍,在国贸附近租下8平米的小屋,月租1800。好在离公司近,省下不少通勤时间。工作逐渐上手,每天与问题纠缠,在解决中成长。后来几年,我换过几份工作,薪水渐涨,经验渐丰,从新手变为熟手。回想初来北京的忐忑,那一刻的选择早已铺就了今日的路。
人生路口的回望与前行
如今想来,北京的起点虽源于一纸招聘,却让我在摸索中找到了方向。人生总有路口,站在那儿时,谁也看不清前方的模样。有人幸运,有人坎坷,但关键在于,面对选择时别驻足太久——迈出去,路自会显现。
你呢?你是如何走进北京的?是否也曾被某个“契机”牵引至此?不妨说说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