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父母健在,家才完整,心才踏实。
“每个人作为孩子,在他七老八十照镜子时,仍能看到母亲的影子。”(高尔基) 家,有父母在,就不会散。
你年少时,他们是你的依靠,请多花些精力,成为他们的支撑。
8.不必千里驱车,只需心意到位。佛教倡导“心诚则灵”,陪伴不仅仅是身体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心;哪怕放下手机,认真听父母说说话,就是最大的安慰。
朱自清的《背影》写:“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实,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他们只是渴望一些关怀。
10.不要等到父母离开,才明白孝的含义。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孝,德之本也。” 踏实地尊敬和孝顺他们,从现在做起,不给自己留遗憾。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现代生活节奏快,但逢年过节就记得回家,因为他们不常表露出的爱,早已深埋心底。
12.尽孝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品行的体现。古语云:“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无论走多远,别忘了旷日持久的父母情义,是精神层次的回望。
苏轼在《江城子•忆江南》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用心讲述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并融入他们的生活细节,帮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14.智慧来自于你对生命的参悟,孝来自于你对父母的关爱。佛教经典《忏悔经》,强调:“父母恩深,子女应忆父母大恩。” 所谓孝,不是口头上,而是发自内心的体悟和爱的传递。
15.父母健在,是福;陪伴父母,是孝。电影《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将平凡父母对家庭的默默奉献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生活尚且艰难,我们有何理由在物质丰饶年代对父母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