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小班幼儿入园初期,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如撕书、破坏玩具、扔东西等破坏行为,不参与游戏活动、不说话、害羞及怕见陌生人等社会交往偏差行为,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行为,打人、骂人、抢玩具等攻击性行为。
讨论:如何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帮助小班幼儿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
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入园前生活环境、家长抚养方式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孩子们的在园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情绪稳定,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的孩子却表现出打人、咬人、抓人等一系列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会阻碍孩子的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矫正。
一、提升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科学培训促提升。为了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和水平,我园多次邀请省内知名幼教专家来园,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的培训,引导家长主动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育儿。同时,借助家长会、育儿知识宣传栏、公众号等形式和平台,让家长知道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介绍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指导家长能够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策略地帮助幼儿改掉“攻击性”行为。
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型的家庭关系,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幼儿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身心健康发展,也就会极少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只有让幼儿在积极、平等、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安全感,才能减少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布置温馨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幼儿的活动空间和场地,环境布置应遵循温馨、安全、富有童趣的原则,作品墙面可以适当留白,班级区角要提供足够的活动材料,物品摆放要有序。另外,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组织幼儿如厕、盥洗、游戏等环节时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因拥挤而导致的幼儿心理焦虑和小朋友之间矛盾的发生。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模仿,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模仿成人的言行、绘本故事中的人物,让幼儿感受和体验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能够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和“利他”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也是纠正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方法。焦虑、烦躁、愤怒等情绪的出现往往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导火索,适当进行情绪宣泄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减少和杜绝“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比如,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进行走、跑、跳、攀爬等活动,通过放松的运动让幼儿的情绪变得平稳,以达到发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四、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独立参与群体生活,对他们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区域自主游戏中,教师提示幼儿遵守区域规则,根据区域空间设定游戏人数,以减少因为区域内拥挤和争抢玩具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再如,教师利用看图片、念儿歌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会下楼梯靠右行走、滑滑梯时先下后上等规则,避免幼儿因肢体碰触而导致的推人、打人等行为的发生。
五、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
小班年龄阶段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因为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常常会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要想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培养其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基本的交往用语,增进同伴之间的友好体验。在晨间入园时间,设置“小接待”角色,幼儿轮流值日,“小接待”通过微笑、问好、招手等方式向同伴表达友爱之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比如,音乐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为歌词内容“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创编动作,让幼儿在与同伴的良好互动中,感受愉悦情绪,增进同伴情感。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幼儿学习简单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在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中利用绘本、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语言交往的乐趣,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亲亲热热在一起”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学习正确使用“请、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体验一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幸福感。
六、甄选大众传媒文化教育内容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甄选适宜幼儿观看的大众传媒文化教育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红色基因,将思政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在幼儿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积极向上的品质,杜绝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小班年龄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追根溯源,深刻剖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家园合力,双向互通,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来源:《山东教育》幼教园地)
作者:张洁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