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网友
最近,不少朋友都跟我推荐一部日记形式的小说——《沥川拍摄日记》,作者叫“戏剧女分子”,很“后现代”的一个名字。
戏剧女分子自称在《遇见王沥川》剧组做过片场剧务,有大量机会可以从旁观察高高和焦焦,所以掌握了太多粉丝们想知道却无缘得知的惊人内幕。
她一方面打着精准还原真实细节的旗号,另一方面,又找理由去规避因无中生有而带来的风险。
但即便她在文章的简介中标明,“稍作修改后的创作,切不可当真”,仍然有太多人把这篇小说当成纪实文学来看。
刚刚,又有一位粉丝朋友向我“安利”了这部小说。于是,迅速百度,然后又迅速地以一目十行的节奏潦草看完一个章节。
没看之前,这位粉丝朋友还对我说:看过后,告诉我你觉得怎么样。
此时,我打开私信,回复了4个字:不怎么样。
而这位被我怀疑手机时刻在手的朋友,秒回3个字:为什么?
我没有回,因为我知道,等着我们的,只有一番争论。我们之间有着太多越聊越散的前缘。
其实,对于这位戏剧女分子,如果按趣味的标准去衡量她的写作,必定是先天吃亏的。试想,她将所有的故事场景都设定在拍摄现场,内容就注定是那些再常见不过的事,一旦矛盾冲突过于激烈,就有损真实,稀释粉丝们续订的粘性——多数人就是奔着您的那份真去的啊!
但戏剧女分子平衡故事情节和真实细节之间配比的能力,却通篇在线。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处,就是读者均为高粉或者沥秋粉,他们心中早就认定了翔焦就是一对,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不可叙述之事。
阅读女分子的文字的过程,就是他们为了证明这一论点而探赜索隐各种论据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