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2023年来说,今年一共有两次,而此次作为2023年的首场月食,自然备受关注。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和以往有何不同?
一般来说,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地球、月球会恰好或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因为三者的位置关系,又形成了月全食、月偏食以及半影月食三种类型。并且还有一个定律,那就是肯定会发生在满月(农历十五、十六或十七)的晚上。当然,也有比较少有的情况,就比如2021年5月出现的“超级月亮 红月亮 月全食”这样几百年才有一次的罕见天象。
就此次的月食情况来说,据专家表示它属于半影月食。就半影月食来说,虽然它并非月全食,但是其形成却也偶然且难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非常罕见。据悉,当月球掠过地球的半影区时会造成月面的光度轻微减弱,而此时则会形成这一月食现象。据相关数据统计,最近的一次类似现象还是在2020年的6月,距今近3年。
回顾整个月食的七大过程,因为半影食始和食终一般来说肉眼难以察觉其变化,因此正式的月食只有中间五个阶段:初亏、食既、食甚、生光以及复圆。其中食甚位于中间,因为光线折射程度不一样,月球表面会呈现红铜色或者暗红色,而此时月圆面中心和地球本影中心既是最接近,持续时间又比较短,因此这也成为很多人都不想错过的观测点。
据相关统计,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在公元前2283年,而次之的则是我国的最早月食记录公元前1136年。在现代以来,因为对月食的研究人类实践意义巨大,一直利用它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亚里士多德时候借此成功推断地球是球形、测定太阳-地球-月球系统的相对大小、甚至用于测地理经度。总体来说,对于现代科学文明来说,月食就是一种正常的天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