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主要思想:如同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一样,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将《道德经》那凌乱松散的教条变成了理论体系完备的《庄子》。庄子的主要观念和老子几乎相同,但是庄子更加重视精神的自由,因而他写下了《逍遥游》和《齐物论》,认为世界万物从道的角度看,并无任何差别,因而应当放弃生死名利的追求,完全回归自然。同时庄子对儒家学派的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他的笔下,儒家就是欺世盗名的盗贼,而仁义就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四)名家、后期墨家
(1)名家:名家类似于西方的智者学派,来源于掌管刑法的理官。春秋战国时期,成文法公布,刑法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会需要一些解释刑法的人员,也就是名家。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是逻辑思维的启蒙,但是他们的逻辑观念还比较原始,甚至陷入了诡辩论。该时期名家的代表有公孙龙,他提出了“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的诡辩论点;同时还有魏国的惠施,他提出合同异的理论,还提出过"鸡三足"、"火不热"、"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白狗黑"等诡辩论。
公孙龙
(2)后期墨家:墨子去世之后,墨家在社会思想上没有新的理论提出,但是在逻辑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期墨家以辩为核心,期出了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同时后期墨子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
三,战国末期到——秦汉:诸子百家思想的合流
(一)从荀子到董仲舒
(1)时代背景: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当时的学术活动也在政府的作用下相互融合。而儒家发展到了战国末期,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不断开始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和战国末期到西汉主要的思想家为荀子和董仲舒。
(2)荀子:(前313年-前238),战国末期赵国人,他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曾经到达过秦国,因而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比较了解,因此能够吸收其他学派的优点。荀子主要吸收法家学派的“法治”观念来改进儒家的“礼制”。在西周时期,奉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刑法准则。战国以来,法家思想推动社会变革,法治基本在各国建立,群臣和庶民都以法而治,这种时代潮流显然可不逆转。荀子也主张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实行“法后王”,实行“王霸兼用”“礼法并治”。他同意法家人性本恶的观点,提出先用礼仪教化人,最终用刑法来约束人。
荀子
(3)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初期,黄老学派流行,这时期的儒家积极吸收法家、阴阳家和法家的思想以改革儒学,其中以董仲舒成为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儒家民本、德治等思想的基础之上,吸收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观念,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君权神授”,在吸收阴阳家的思想上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但是儒家传统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化,董仲舒提出|“三纲”也就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继承发展,让他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是儒家“仁”继承。
董仲舒
(二)黄老学派和《淮南子》
(1)时代背景:田氏代齐后,将陈国老子的道家学派作为官方学说,并在齐国开创了稷下学宫,吸引诸子百家在此讲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融合的新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来讲究自然而然的道家学派开始吸收法家的法治和权术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战斗力的黄老学派。该学派在战国末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到了西汉初期,由于社会经济被破坏严重,国家需要休养生息,黄老学派“无为而治”和“权术”思想符合汉朝初期皇帝和喜好,成为了官方思想。
(2)《管子》:《管子》一书是稷下学宫的黄老学者托名管仲而写的书,主要是齐国治国经验的总结,里面主要以黄老学派的思想为主,还包含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可以说是治国方面的书籍的精华。
(3)《吕氏春秋》: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4)《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前期刘安门客写的黄老学派的总集,是黄老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该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又吸收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观念。
(三)阴阳家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的观念盛行,但是主要介于自然界之中。到了战国后期,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一些阴阳之士就以阴阳学说来迷惑君主,而君主也试图借助阴阳学说的迷信观念来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2)邹衍: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而道家十分重视对阴阳的研究,但是道家并不研究五行。当道家黄老思想在齐国成为官方思想之后,齐国的方术之士就将阴阳观念和五行学说结合,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阴阳五行”说。邹衍还提出了有关于“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政权的建立是天的意志,并将五行学说推广到政治领域,提出“五德终始说”。后来此观念被秦始皇接受。
(3)秦汉之际的方术之士: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接受“五德终始说”,以证明政权的合理性,同时又迷醉于这些方术之士的“长生不老”的谎言中,进行了封禅、寻找仙丹等荒唐之事。最终方术之士的行为暴露了其虚假,惹怒了秦始皇,实行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在汉朝,皇帝和民间老百姓,迷恋于神仙之道,这时候阴阳学派和黄老学派开始融合,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四)韩非子
(1)时代背景:从商鞅变法之后,法家思想成为了秦国的官方哲学。随着兼并战争的不断扩大,法家思想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而秦国成为法家学派的集中地。荀子的两位弟子——韩非子和李斯都曾在秦国活动,韩非子虽然客死秦国,但是其思想却成为了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重要集权的理论基础。
(2)主要思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将过去法家的法术势三派的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融合,最终提出:一,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二,顺应时代潮流,变法图强;三,以法治国;四,重农抑商,实行农战政策。他的思想成为了秦朝中央集权建立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