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1月15日电 题:产业回归 资本回归 总部回归——海外浙商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
新华社记者 方问禹、屈凌燕、魏一骏
走出国门,脚步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倾情回归,200多万海外浙商因势而动,“走回来”反哺家乡,更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中找到发展机遇。
“浙商回归”渐成洪流
漫步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一整片欧洲建筑里,日用品、食品、服装鞋帽等多门类、3万多种进口商品琳琅满目,其中大多数是陈坚带队从国外直接采购而来。
29岁出国,辗转澳大利亚、匈牙利、荷兰、葡萄牙,他背靠浙江轻工产品制造和流通基地,外贸生意越做越大,在葡萄牙开办了第一家中国人的进出口商贸公司。
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是陈坚从葡萄牙回归国内市场,在浙江投资的第一个大项目。他说,从生产转型到消费升级,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给全球资本带来发展机遇。
2018年底,计划募资100亿元、首期封闭规模80亿元的“浙商成长基金”正式成立并开始运营,这个基金是浙江省转型升级提供产业与资本对接的新平台。
“产业回归、资本回归、总部回归,在外浙商反哺家乡渠道越来越通畅,同时也帮助家乡的浙商企业更好在全球化中获取资源。”基金发起方、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表示,产业与资本融合,浙商在逐步嫁接全球资源,寻找中国转型发展新机遇。
13日开幕的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上,现场签约项目124个,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创历届世界浙商大会之最。项目主要涉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其中单体投资超过50亿元的项目达到13个。
“750万遍及全球的浙商推动着社会经济发展,如今浙江以及全国经济显现出来的韧性和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海外浙商投资国内。”浙江省工商联党组*陈浩说。
“走出去”也要能“走回来”“走进来”
走进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的专利墙上挂满了150余项国际国内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证书。
“无论走到哪里,始终觉得根在中国。”当年的温州企业家李康平曾经远走海外,如今又回国开创国内人工耳蜗先河。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表示,无论“走出去”或者“走回来”,始终以创业者身份心系中国。
出生于浙江一个小山村的丁列明是成功“走出去”的代表,他是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医学博士、病理科执业医师,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他始终觉得缺点什么。“在美国,最好的结果是研发的药品被大的制药公司买走,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一款抗癌新药研发成功就是填补空白,能够拯救更多老百姓的生命。”
2002年,丁列明毅然回国在杭州创办贝达药业,带领团队经过十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我国首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让我国成为继美、英之后,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靶向抗癌药的第三个国家,至今已造福20多万名患者,累计销售超60亿元。
在第五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省委表示,以更高的站位、更开明的理念、更开放的姿态,支持浙商“走出去”创业发展,倡导在外浙商“走回来”反哺家乡,欢迎全球各地企业“走进来”投资兴业。
为侨服务全球通 营商环境助力放心投资
11月13日,在第五届浙商大会现场,浙江创新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版——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针对海外侨胞办事需频繁回国、耗时多、成本高等问题,该平台依托侨团组织设立海外服务点,“最多跑一次”“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办理涉侨事务,让华侨享受到浙江改革红利。
自2014年开始创业,到2016年签约第一家客户,致力于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航空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杭州派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2018年实现收入3倍以上增长,并获评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这里能安心做研究,安心做产品。”派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薇说,作为一家初创型公司、高科技企业,能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感受到“店小二式”的服务。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479亿元。其中,新增减税1213.4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265.6亿元。前三季度,浙江新增减税降费额占全国的比重为8.3%,高于浙江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
浙商好、浙江才会好,浙江好、浙商会更好。在营商环境已经领跑的情况下,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着力进一步做强优势,改善营商环境。
2016年来,浙江省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把审批服务“优”起来,这项浙江经验逐步走向全国。今年初,浙江省全面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进一步把民营企业信心“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