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小吃大埔笋粄
在理性和情怀的双重驱动下,廖春荷辞职创业。
她回到家乡梅州,特地向当地的老师傅请教学艺。筹划数月后,第一家名叫“客亲腌面”的客家小吃快餐店便在广州岗顶开了出来。
作为一名跨界创业者,廖春荷自认对餐饮的认知不深,在创业的前两年,她边经营门店,边到处学习,譬如餐饮行业的峰会、线下论坛、培训课程等,努力完善小店的出品和服务。
此外,廖春荷深知互联网对经营的重要性,外卖、社群营销、私域流量、品牌周边、IP形象等轮番上线,帮助门店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
很快,在客家人的口口相传下,客亲腌面在圈子里打开了知名度。很多在外务工的客家人都成了门店的忠实粉丝。最高峰时,客亲腌面在广深两地开出了9家直营店。
选址、食安、定位……
创业6年,该踩的坑都踩过了!
餐饮创业向来不易,看似光鲜的成绩背后,廖春荷也踩了不少坑。
作为一个毫无餐饮经验的跨界小白,即便她对品类、对合作伙伴们都有足够的信心,还是无可避免地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失误。
1、 选址失误,第一家门店折戟CBD商圈
抱着在一线商圈开店的念想,廖春荷选定了第一家门店的位置——一个CBD商圈的美食广场,附近不仅有林立的写字楼和居民区,还有一家三甲医院。
原本以为这已经是人口热力值过关的区域,美食广场里也有络绎不绝的人流量,门店的生意肯定不会差。
然而,结果却出乎廖春荷的预料,开业后的营业额与预期不符,场子里看着人非常多,但对营业额的影响并不大。
△客亲的首家门店
由于选址失误,努力经营三个月后,廖春荷还是无奈地将这家门店关停了,这位创业新兵,一来就被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后来,廖春荷复盘反思总结出了三大问题:
- 第一,虽然美食广场的人流量巨大,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餐饮品类商家进驻,竞争充分且激烈,三天两头有旧的商家倒下,新的商家进来,客人的选择性太多,忠诚度不足,哪里有优惠就到哪里,这非常不利于初创的餐饮运营团队。
- 第二,人流不等于目标客群,腌面属于小众产品,未有好的市场教育做基础,需要反复解释,成交的转化率并不高。
- 第三,选择在一线商圈的租金不菲,对于边摸索边调整的初创团队来说,成本压力太大。
2、创业初期对供应商管理不力,差点酿成大祸
除了选址失误外,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创业早期因对供应商管理不严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