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06-01 22:05:12

去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如今,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试点已满一周年。一年里,全国各地纷纷推出细化方案,结合区域发展情况,针对社区便民商业设施推出了多项政策和举措,帮助实体经济更好更稳增长。上海首批1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也初见成效。

以15分钟为半径,这是便民生活圈的大小。这个“圈”能画多大?以15分钟为标尺,步行的话,半径在1公里左右,慢跑大概3公里。便民生活圈需要步行可达,更需要市民与美好生活实现“双向奔赴”,把便民生活圈越画越大。

便民服务即触即达

汉中路地铁站附近,南苏州河沿岸,写字楼和居民楼密集,人流量大。这里,几乎堪称做生意的“黄金位置”,尤其是开一家超市。但是,邹幼华开在这里的超市却不那么显眼:要找到它,需要拐几个弯,走进一个小区里——邹幼华的超市,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叫法,社区底商。

五年前,邹幼华从家乡来上海创业。刚开始,他主要做线下生意,顺带运营淘宝等平台。“只做线下成本太高,我觉得电商才是大趋势。”2020年,他决定开一家超市,入驻美团、饿了么等电商平台。

这家天生带着互联网基因的超市,名叫“即触即达”,90%的订单来自线上。“我们的目标是3公里内10分钟送达,10公里范围内的订单我们都会接。”像邹幼华一样的社区底商,是社区商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服务半径往往只局限于周边小区。通过互联网赋能,小店的服务半径扩大了10倍,成为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重要力量。

做线上生意,跟以往必然有所不同。18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邹幼华塞得满满当当,货架之间只能够允许一人通行,转身都不太容易。“我们有超过6000多SKU(品类),明年SKU计划突破1万,什么火我们就上什么。”

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1)

邹幼华的超市,局部很紧凑

店面虽小,但邹幼华却有一套周密生意经。“我的店铺没有设置配送金额门槛,哪怕是买一瓶水,我也会接单。”如此做生意,必然有赔本买卖。就在采访时,邹幼华收到一笔订单,顾客只买了一桶方便面,减去红包优惠,这一单顾客只花了1.5元。“我的成本大概是七八块钱,肯定是赔本的。”

都说赔本的买卖不能做,但是在他看来,开超市是为了方便周边居民,“饿了想吃泡面,渴了想喝瓶水,这是给顾客‘雪中送炭’的机会,下次他们需要别的商品,一定还会记得我们。”

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2)

即使一单的金额只有1.5元,邹幼华也会接单

这个月,邹幼华在电商平台累计做了8000多单。美团数据显示,去年9月以来,上海市入驻平台的超市数量同比上升了25%,产生的订单数同比增长了67%,高于全国均值。其中,超过一半订单来自超市,两成订单来自水果店——像邹幼华一样的,这种“亦店亦仓”的新模式,当下有了新名字:即时零售。

上海有繁荣丰富的社区实体零售基础。这些小店的转型,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丰富了市民的选择——既可以步行15分钟完成生活采购,也可以在手机上从附近的超市选购商品。

打通线上线下,这也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初衷一致。无论是方便周边居民的菜市场,还是专注线上业务的前置仓,都是商务部等印发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中提到的“需要优先配齐的基本保障类业态。”

“便民生活圈加速了城市实体零售的突破和转型。”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建设便民生活圈以来,城市实体门店优化升级,即时零售等新模式不断涌现。通过即时物流等履约能力,即时零售拓展和连接实体商户、仓储等本地零售供给,成为一种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的新型零售业态。

把微利行业“做大”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小小社区里更是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家电维修、补衣修鞋、开锁配钥等“小修小补”是当下的微利行业,也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7月,上海市商务委下发了《关于本市开展智慧菜场创建工作的通知》,提出智慧菜场创建工作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市场管理提效、商户降本增收、政府调控有力、消费体验升级”。

黄浦区巨鹿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的江南菜场,为方便周边顾客,也走上了数字化转型道路,专门开发了一款“江南买菜”小程序。在平台上,除了时令蔬菜、新鲜水果、肉禽蛋奶,还有换拉链、剪裤脚、理发、家用电器维修等便民服务,行动不便的顾客,还可选择上门服务,打造出业态丰富的线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除了通过智慧菜场形成多业态整合,更多小店也瞄准本地服务赛道,搭上电商便车,加速融入便民生活圈。

20多年前,李梅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从上海芙蓉江电脑城的一个小柜台起步。那时候,电脑开始走进百姓家,李梅的生意也不错,慢慢有了自己的电脑专卖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我们店里有10多个人,我做销售,专门聘请大学毕业生做技术员。”只是如今,实体店生意不好做,芙蓉江电脑城不复存在,李梅的小店也搬到了附近的虹桥电脑城。

李梅也尝试过转型。“当年我们开了淘宝店,希望把生意做大,但没什么起色。”李梅遇上的难题,和不少传统小店一样。一方面,她不懂如何网上开店、运营,只好请第三方公司,这又是一笔额外成本;另一方面,作为品牌代理方,在淘宝、京东等平台,李梅相当于直接与品牌旗舰店争客户,实力不足。“生意越做越小,前两年感觉非常累。”李梅感叹。

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3)

李梅的店铺不大,但是货品丰富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建议李梅不妨入驻外卖平台。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李梅的小店也试着“上线”,试水本地服务,卖一些鼠标、转接头等小商品。在平台上,她的小店就叫做“电脑手机打印机维修组装电脑监控”。“这个名字是为了方便搜索。”李梅说。

顾客线上下单,李梅远程开视频指导;还有顾客预约到家维修,李梅就安排师傅按时上门。如今,线上平台成为李梅吸引新顾客的主要方式,其业务也发展为电脑手机维修一条龙。上个月,李梅的店铺在美团做到了所在商圈数码家电品类销量第一。“现在在线上,一天少说也能赚个几百块钱,能够支撑我们的房租水电,这样做生意轻松多了。”

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4)

李梅本周线上经营数据,跑赢了93%同类门店

还有开锁配钥、修鞋修表、废品回收……这些藏在城市隐秘角落里的小店、老店,都因触网再次焕发生机。

门店不为顾客开

在“2022民生访谈”中,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表示,上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消费供给能力要更丰富,要有更加丰富的消费业态,基本保障类业态要优先配齐,主要包括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综合超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等。在此基础上,还将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类业态。

不仅仅是“买买买”更方便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懒人经济”兴起,家政服务也逐渐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刚需。

2017年,e家政上海第一家门店从闵行起步,如今已覆盖上海绝大多数区域。“不过,我们开店不是为了吸引顾客,而是为了方便招聘和培训。”谈及门店的作用,e家政杨浦店店长朱艳萍说:“我这个店不是为顾客开的,而是为家政阿姨开的。”

长期以来,门店一直是招揽客户的重要场所。但当下,门店的含义正在悄然改变。

“五六年前,上海小家政公司很多,但是现在几乎全都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上线”,“现在几乎没有人去线下找阿姨了,一年到头,可能只有一两个顾客上门。”朱艳萍说。

e家政诞生之初,就自研手机App和数据后台,建立私域流量池,留住客户。“七八月高峰时期,有时候一天能接几百单。”朱艳萍说,其中,有四分之三的订单来自自有平台,还有四分之一新客户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

超市开店新模式,开个大型超市怎么入驻(5)

e家政的数据后台,店长朱艳萍在处理线上订单

除了增加顾客黏性,线上平台也方便了家政阿姨的工作。“在后台,我们能看到每个阿姨定位,就近派单。只要有阿姨的地方都能接单,提高了到家服务速度。”朱艳萍介绍,现在,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更加随性和即时消费。“有的客户打电话要求家政阿姨立马上门,而通过数字后台,我们能够及时掌握阿姨们的工作动向,做到快速派单,顾客需求能够尽可能满足。”

围绕居民便利生活的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融合,助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好服务更多居民。便民生活圈里,也孕育和成熟了即时零售、无人零售、社区团购、到家服务等多种商业新业态。

专家:便民生活圈需要有线上触达的能力

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试点建设一年以来,传统业态加速升级,新模式快速发展。丰富而个性化的商品、全天候在线和更综合性的社区服务需求,承接了居民的多样性消费需求,也意味着便民生活圈建设正步入新的阶段。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如何离市民更“近”一步?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便民生活圈是符合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即时性需求的步行可达范围,更强调地理上的“可达性”,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服务方面,需要覆盖更多长尾需求。而能提供这些服务的基本都是比较传统的个体小商户。“为了适应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便民生活圈需要有线上触达的能力。”

互联网赋能和实体商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也让本地商业实体进一步繁荣。“从实际应用来看,各大电商平台也积极采用数字化能力,赋能更多传统中小服务商家扩展便民生活服务的场景。而且能够快速根据新场景推出相应的即时服务,更贴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其实,对于消费者而言,“即时可达”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现在居家场景越来越成为主流场景以后,外卖显得尤其不可或缺。因此,对于商家而言,则需要适应消费者的变化,要从以往的“守株待兔”变为“主动出击”,较好地增加坪效,“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获客,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实体商家而言,要从适应线上服务流程转变到创新流程,更好地适应消费群体的转变,这也是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崔丽丽说。

早在2016年,上海就率先发布《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在市民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2021年年底,上海在全市范围启动了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培育100个左右的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未来,互联网还能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做哪些?崔丽丽格外强调“数据”的价值。“互联网平台要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和能动性,”她说,以此帮助更多线下实体小商业迭代服务模式,甚至是社区服务业态的创新,以及激活具备便民服务能力的个体和商家实现更好的社会创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便民生活服务的供需两端更好匹配。

上海市2035年总体规划中提出,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配备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这个“圈”里,还在发生新的可能。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来源:俱鹤飞 摄

来源:作者:俱鹤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