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这个词,几乎已经被我们“听烂”了。
很多人都认为,突破舒适区仅仅只需要跨出第一步。这确实没错。
然而问题就在于,很少有人能够会自发性地走出舒适区;大部分人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够敢于跨出这一步。
在此之前,我们都是“懒惰的人”。
可以说,鼓起勇气走出舒适区,往往不是一瞬间发生的,这需要经过一连串小刺激,而缓慢、平稳地发展出来的。
有时我们压根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具体做些什么,但看到别人如何去做,或者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暗自使劲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最终你自然而然走出舒适区的。
在别人看来,这些都好像是一瞬间就发生的转变,但我们都知道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在某一时刻,某些东西突然推了你一把,让你跨出那重要的一步。
其中,突破自我的心理挑战,却是最重要的关口。
阻碍我们走出舒适区的五大心理障碍走出舒适区之所以很难,源头就在于我们内在的心理障碍。
当我们对于走出舒适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稍微抱着一点怀疑的态度,我们就会“畏缩不前”,停留在原地。
幸好的是,阻碍我们前进的一系列原因,都是可以预测的。只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些原因,就可以针对性地解决它们,让自己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安迪·莫林斯基的研究所得,阻碍人们走出舒适区会经常面临的五大心理障碍是:
1,真实性挑战;
觉得去做舒适区以外的事情,会让自己有种“不是自己”的感觉,总好像是做别人要做的事,没有一种“真实”的踏实感,从而产生“心不甘、情不愿”的压力。
2,魅力挑战;
习惯了在舒适区,会让人有安全感。而走出舒适区,我们就需要接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感受,例如从不健身的你去健身房锻炼,你就需要接受那种待在陌生环境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如在舒适区那样受欢迎。
3,能力挑战;
当你尝试走出舒适区时,明显是在做着一些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由于缺乏完成任务的相应技能,这种挑战很容易让我们意志消沉,带给内心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还会害怕自己的无能被“公之于众”。
4,愤怒挑战;
有时候我们去完成一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事情,一旦做不好,我们就会对此产生能够愤怒的情绪,觉得“我为什么要做这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好比一个内向的人,走出参加社交聚会,如果这个过程让他感到不愉快,就很容易心生愤怒。
5,道德挑战;
在很多情况下,走出舒适区所面临的挑战,都是源于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跟理想的状态有相当的差距。但在另外一些情况,这种差距不是关于方式,而是和道德有关。即:人们对他们即将实施的行为的道德性,有合理的质疑。
可以看得出来,走出舒适区是一件令人抗拒的事情。不管是形式上的挑战还是道德上的挑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人们会对这种“不安分”的行为会感到不真实,充满情绪化,会产生焦虑感,或者挫败感。
这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就算不是那么强烈,也一样具有破坏性。
当人们面对舒适区以外的场合时,一点点的不良情绪,就足以让他们的思维模式从“着手应对”变成“逃避”;从尝试应对不舒服的场合,变成了竭尽所能去逃离。
当这种思维模式持续下去,这种逃避走出舒适区的思想,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的行为,从而导致我们一直无法跨出第一步。
正如下图所示的那样,对舒适区外的任务感到焦虑,然后尽量去逃避接触,短期内获得心理上的放松,然后再次想到这个任务又产生焦虑,继续采取逃避行为,最终形成原地踏步的恶性循环。
我们要怎么快速突破它呢?
突破舒适区的三种工具突破舒适区,并不需要你一步登天,也不太可能,只要你有能够尝试去做一些不同以往的事情就行了。
例如你害怕在人群面前演讲,那就可以先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发表一些自己的言论;如果你害怕人际交往,那么可以跟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开始聊个几句。
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走出舒适区时,我们需要在心里建立某种支持。俄罗斯心理学家利维·维果茨基将其称之为“脚手架”。
而对于我们的改变来说,帮助我们走出舒适区的“脚手架”有三种关键来源:
1,信念,对你所做的事情有强烈的目标感和使命感;
2,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
3,清晰度,对面临的挑战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只要我们能将这三种关键来源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走出舒适区,收获进步,带来改变。
接下来逐个来源说一说。
什么是“信念”?
信念就是对你行为的目标深信不疑,你相信这个目标是合理的、有效的、值得承受持久的紧张或压力去实现的东西。
大多数人会为了挣到钱都会辛苦工作,为了某些自我利益而愿意变得勤奋。因为在他们的思维底层,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
我们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去改变自己?因为我们都需要让改变自己,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行动的信念。
如果你这个信念不够强烈,改不改变对你来说好像都没什么关系似的,那么你就很难跨出一步,让自己走出舒适区。
而当你坚信这样做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时,你就会有很大的力量让当前的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应对。
而想要提高我们这种信念,你就必须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让你走出舒适区这个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根本目的?
2,对于做的这些事情,你能否找到内心深处的使命感?
好比你为了能够追求到心仪的女生,于是你就拼命挣钱,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你的根本目的;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给到女生幸福,就是你的使命感。
只要你能够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你就具备行动的强烈的信念。
什么是“定制化”?
顾名思义,走出舒适区,是不能人云亦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条件,找到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跨越方式。
好比有社交恐惧的人,想要走出舒适区,提高社交能力,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改变方法。例如有些人就会带上一个熟人,去参加一场让你有压力的社交活动。这样比起自己一个人去,会更容易达到目的。
再如我做运动,每天下班回来我都累死了,根本不想出门再去跑步锻炼,我就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当中。
但这种懒散,导致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所以后来我就索性买了一台跑步机回来,这样我就没借口,随时随地就可以跑步锻炼了。
这就是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一些个性化走出舒适区的运作方式。
什么是“清晰度”?
所谓“清晰度”,就是我们有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在逃避走出舒适区这个事实,还要认识到我们的逃避方式,认识到我们是不是为逃避行动而不断找借口自圆其说和自欺欺人。
只有我们对这一系列的逃避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去改变。正如我前面说的,我逃避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上班太累,那当我对这种逃避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就可以通过个性化的策略,去改变这一局面。
对自己的逃避行为的认知,有足够的清晰度,可以矫正我们日间形成的,也就是心理学家所谓的“扭曲”或者“夸大”的思维模式。
我们会以各种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为,从而达到停留在舒适区的目的。
提高“清晰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将自己“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称指代自己,帮助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如:
- 为什么小陈想去锻炼身体,却总是无法行动起来呢?
- 为什么老张经常说要升职加薪,却总是看不到他采取行动呢?
- 为什么大明说好这两天要砍树,却总是浪费时间玩游戏呢?
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是不是觉得,很容易搞清楚事情的缘由呢?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下班回来太累不想运动,但有多少人,早上起床就已经有运动的习惯呢?
我们通常都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把自己抽离出来去看待自己的逃避,或许你会对自己这种懒惰的行为,会认识得更加清晰。
给自己制造“尝试”的机会当我们掌握上述三种驱动自己走出舒适区的“关键来源”之后,接下来应该要怎么开始行动起来呢?
“尝试”很重要。
我们都有过,单凭感觉而不喜欢吃某样东西的经验。如果我们试吃之后,确实不喜欢,那我们之前的抗拒就是合理的。
但万一这个东西很好吃呢?如果吃完之后,你却发现这种食物味道很不错,你会不会一开始就禁止自己去尝试一下呢?
做任何事情,尝试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尽管一次简单的尝试,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很多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往往是源于一开始他们敢于去尝试。
尝试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让你更加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所处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清在这个困境中的自己。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非常害怕出席某种社交场合并在其中跟别人沟通,这会让你感到别扭和不自然。
但如果你在某个时刻,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去做一番尝试,因为这对你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时你决定尝试一下,从小范围的聊天开始,让自己适应置身其中的感觉。
你咬紧牙关,抛开顾虑,主动跟一些人点头打招呼,慢慢地,你就不知不觉地留在了这个社交场合,并且开始跟别人产生互动了。
类似的尝试,不一定局限在社交场景,你可以用任何情况去替换。
也就是说,一旦跨出了突破的那一步,你就会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那些之前你觉得抗拒、可拍的场景了。
这就是尝试的力量。
当你意识到事情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糕,而且你也可以做到的时候,你的焦虑就会逐渐减少,这回让你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状况时任然愿意去尝试和突破。
那怎么去尝试挑战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出舒适区呢?
突破舒适区的做法毋庸置疑,不断练习,是一个人将刚刚掌握的新技能逐步打造成自己绝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在刚开始尝试去做的时候,如何组织和安排练习,也几乎同样重要。心理学家研究,反复练习并逐步增加挑战难度是非常有效的举措。
也就是说,你不用立马就把自己置身于最困难的情形下,哪怕只是练习也不要这样,毕竟你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小。
所以,你“尝试”,就有两个关键特征:
1,将自己置身于逐步增加难度的挑战当中;
2,挑战的难度正好符合你当时的能力水平;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社交恐惧症,那么你首先让自己尝试置身于某个社交场合的挑战当中,然后在其中再尝试去做一些符合你当时能力水平的事,如简单一两句的寒暄或问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扩大社交的互动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依然会有逃避的心理,为了让自己持续突破舒适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强迫机制”,强迫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要突破舒适区。
这个机制有两条规则特别有用:
第一:小承诺;
第二:小步骤;
换言之,当你置身于挑战的环境当中时,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小承诺,要做到什么样子,然后再通过小步骤去实现它。
如“要跟三个人说上话”是你的小承诺,那么“主动跟就近的人打声招呼”,就是你的小步骤。
通过采取小步骤和做出小承诺,你或许能够了解到对你做出更大承诺有用的信息,而以此有助于最后突破你的舒适区。
当你不断通过这种尝试去提高自己技能,内化自己的每一次成功,积累相当的经验,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自然而然地,你的舒适区就这样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