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人说过,柳青的《创业史》是经典之作,读过之后,才觉得此言不虚。
《创业史》以关中平原梁生宝父子两代人“创业”的故事为主线,以解放初期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大背景,将社会大变革时期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群众等各层次人们的表现及精神世界发展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突出反映了共产党人植根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和为了群众而积极探索不断进取的宽广胸怀和奋斗精神。
主人翁梁生宝正是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和他父亲一样,梁生宝也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创家立业”,他和父亲租下了18亩地,拼命干了一年,为了节约开支,全家人“一年没吃盐、没点灯”,但秋收后交了地租还了肥料欠债,本以为有了余粮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从而改变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现状,没想到“剩下的被下堡村大庙里头的保公所打发保丁来装走了”,没日没夜地劳作了一年,他“创家立业”变成了一场梦。没想到这还没完,形势进一步恶化:梁生宝被抓去当壮丁,为了赎回梁生宝,梁老汉“卖了大黄牛”,“他们没有什么指望,也没有什么争执,好像土拨鼠一样静悄悄地活着”。这是旧中国农民生存状况的缩影。
解放了,通过土地改革分了地主的土地,和所有贫雇农一样,梁生宝家也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农民的生存现状仍然十分严峻——到了春天,大多数贫雇农仍然没有吃的,前两年还能从富农、富裕中农手中借粮食来给大家过春荒,可随着政策的变化,富农和富裕中农都不愿借了。此时的梁生宝经过土地改革接受党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想着自己“创家立业”的梁生宝了,他变成了党的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农村改革的探索实践者。他积极带领大家组建互助组,进终南山割竹子做扫帚卖给供销社换工钱过春荒;他为了改良稻种而只身一人冒雪到几百里外买“百日黄”;为了提高水稻单产而力排众议引进农业技术育“蒲扇秧”;为了解决农民的长久生计而排除万难带头创办了灯塔社……在社会变革大潮中,曾经在旧社会“创家立业”梦碎的梁生宝,一步步成长为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创业”的共产党人,他个人发家致富的“创业”梦也逐渐转变成为实现人民大众共同富裕的“创业”。
《创业史》整部作品涉及人物极多,每个人物的描写都深入其精神世界,个性鲜明,读这部书,让人好像置身于关中平原的农民群体中。
《创业史》还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笔调非常细腻,全书都是用关中土话写成,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或许这就是“劳动人民语言”的效果吧。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细节描写,如梁生宝买稻种那一段,“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梁生宝那乐观向上、勤俭节约、为了人民群众利益不辞劳苦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过目不忘。
《创业史》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