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作家柳青逝世40周年。**讲话中曾多次提及柳青,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向柳青学习。党中央号召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柳青崇高的担当品格仍然值得当今干部学习。
1953年3月,37岁的作家柳青为了深入生活搞创作,毅然辞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职务,在该县王曲区皇甫乡皇甫村安家,这一住就是14年。
14年里,柳青始终把党的干部身份放在第一位,坚定地扛起了基层干部职责,亲身参与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呕心沥血为乡亲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用他的思想和行动树立起那个时代农村干部勇于担当的光辉形象,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爱戴。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咱们的柳*”。
坚守实事求是精神
1962年,柳青在回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的信中谈到了自己扎根皇甫村坚守的一条工作底线:“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说:“实事求是,有的时候比较容易,有的时候不容易,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要牺牲生命。要坚持实事求是,有时剩下一个人了,也要坚持,不动摇,要坚持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坚守实事求是精神,难的是在不容易的时候坚守,那需要强大的担当定力,柳青就是这样的坚守者。
1953年至1955年,柳青通过参与从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合作社的具体工作,总结出农业合作化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他一直坚信这么一条:“没有农民的自愿,互助合作就没有前景,要以发展生产来吸引农民参加合作社,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法驱赶人们走合作化的道路。”1955年下半年,全国刮起了靠行政命令急速推动全面成立高级合作社的旋风,也刮到了长安县。面对来势汹涌的这股冒进风潮,当时负责指导王曲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柳青不为所动,专门找来了长安县委副*安于密、区委*孟维纲,根据本区合作化的实际情况谈了他的意见:绝不能跟这阵风,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不要急于推动全面成立高级合作社。大家商定,先试并已建的初级合作社,制定一个三年生产规划,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消除人们对转高级合作社的种种顾虑,以后再看情况全面推动成立高级合作社。最终,柳青没能阻挡住上级的行政命令,还被严肃教育了一番,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1958年8月,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每个生产队办一个公共食堂,吃大锅饭。虽然柳青不在公共食堂吃,但他不时到各队食堂走走看看了解情况,听到有不少人私下说食堂不好。深入调查后,他总结出公共食堂“四个办不成”(粮食、煤炭、肥料、思想四个方面不过关办不成),认为再办下去会造成严重后果。揪心的柳青一面通过大队干部向县委反映“四个办不成”,一面和他们商量了一个“应付着办”的方法,上面来检查时食堂开办集中吃饭,检查过去了食堂停办分各家吃饭,就这样办办停停,直到1961年中央提出解散公共食堂。
柳青雕塑
坚决清除不良社风
柳青认为合作社要搞好,必须有良好的社风,一旦发现不良现象一定要狠抓思想教育见苗除根,否则后患很多。皇甫村的重点社——胜利合作社能形成心齐劲足的良好社风,成为长安县农业合作化的典型,得益于他这个驻社干部坚决清除不良社风的担当魄力。
胜利合作社建社不久就闹出一次分社风波。柳青十分了解每个社员的身世和生活,在跟闹分社的社员思想交流中,一起慢慢回忆他们过去的穷苦经历,通过忆苦思甜触及灵魂,提高觉悟。对柳青这一招,社员们都佩服他说到人的骨子里去了。性格强硬坚决要分社的副主任董炳汉经过柳青多次谈话,后悔地哭了,后来在社员大会上作了深刻的检讨:“我原来是要饭的,要到这里,没钱没地,租的冯家的地,现在当了副主任、副业组长,还嫌不行;生活刚好了,可又闹着分社,把这个社闹散伙了,让大家再受穷,对不起大伙。”柳青认为团结事大,他还借机请来县上几个干部,加上区乡干部,对每个社员进行深入的谈话教育,让搅乱的人心再团结起来,防止再出现破坏团结的不良风气。
对社主任王家斌这个当家人,柳青管教特严,要求他时刻注意,一点点坏事都不能干。有一次,新来的驻社干部向柳青报告,说王家斌到县上开会,走前这也没安排好,那也没交代妥,社里的账也乱着。柳青一听,心急火燎跑到县上,在县委门口和王家斌碰个正着,对他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批评,批得他眼泪哗哗。后来柳青发现批评错了,向王家斌道了歉。王家斌深有感触:“柳青平常见面哈哈一笑,有了不对处,脸上模样就难看了,话也严厉得够受。”
有人反映社里的不良现象,柳青一定要查清楚,然后进行警示教育。有社员反映对社办的油房管理不放心,他亲自到油房调查,很快了解到管理员杨永春近来常把饭带到油房,边吃边用筷子沾点油拌到饭里。情况明了后,柳青专门为这事召开社员大会,严肃批评杨永春:“饭拿来,开始用筷子蘸一点,吃着挺香,以后拿着油壶倒一点,胆子越来越大,再往后就敢拿个瓶倒些提回家,不要看开始是个小事,以后就成了大事。你也提,我也拿,这社还能好吗?”他把这件事发展下去对个人、对集体的害处说得很严重,以此教育大家:“集体的东西,哪怕一棵麦穗都不能私自往家里拿,大家一心把社办好,社才能好。”
柳青与创业史中梁宝生原型在一起
坚定一心为民管事
村里有人问柳青:“你在县上是分管啥工作?”他风趣地回答:“凡是群众需要我管的事,我都管。”有人把柳青叫作“百事管”一点不为过,对群众的事找上门的要管,看到的、听到的也要管。
这种“百事管”的担当胸怀,是1943年3月柳青被派去陕北米脂县吕家硷乡做了近三年的文书工作中磨炼养成的。柳青后来说到那段工作的感悟:“写介绍信、割路条,吵嘴打架,种棉花的方法,甚至于娃娃头上长一个疮有无治疗方法,都应该找你。假使你要是厌烦,表现冷淡,老百姓就比你更冷淡,开会你说你的,他们吃他们的旱烟,你说完了,他们站起拍打了屁股上的灰尘走了,你的工作不会顺利。”
柳青管上的事,在把它办好之前,他就会一直放在心上。有一年,王家斌从外地买来良种水稻把老品种全部换了,可这种新品种水稻长势缓慢,有些群众说起了风凉话。王家斌急了找柳青想办法。柳青担心这件事办坏了影响合作社发展,便从县里请来农业专家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问题,又帮着买来化肥。这样还不放心,早晚都去田头察看,直到水稻长高结穗,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柳青看到皇甫村周边几个村子,多年来流传一种“粗脖子病”,就走门串户了解得这种地方病的原因。当他知道主要是这里吃的水有问题时,又寻方问法,建议他们吃碘盐、打深井,以期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地方病。他还多次与王家斌、董炳汉等社队干部商量打一眼深井。1966年春季,董炳汉带领一帮人在村北终于打成一眼14米的深井。打井期间,柳青天天去看。深井打成出水这一天,他一直守在井边从中午到下午,连午饭都忘了吃。
有时大晚上碰到一些紧急的事,柳青不会等到第二天天明去处置。他说:“事情弄不明白,我夜里睡不着”“一夜没睡觉是小事,群众的事是大事。”1959年深秋时节的一个晚上十点多钟,两名队干部匆匆奔到柳青家向他报告队里的大青骡突然病倒了,请求帮助。柳青双脚急促敲打着地面,紧皱双眉,口里一个劲地“啧啧”着。他很快收拾了刚翻阅的一堆资料,等两人喝够了茶水跟他们一起赶到队里的饲养棚,和大家一起想办法抢救,一直忙到下半夜终于使大青骡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