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理心理学研究方向,心理生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11-30 23:51:38

国外生理心理学研究方向,心理生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1)

(这篇文章总字数8056,基本上捋清了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干货信息多,不妨认真阅读。)

01

心理学在西方源自古希腊,始于哲学

首先,有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毕竟,几乎所有的教科书上都写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时间是1879年,由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然而,人们都以为心理学由此开始,到至今不过发展了区区的一百多年时间。但是,“心理学”它有着遥远的过去,早在1879年之前,甚至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学”。

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这个名字。

心理系的学生都听过这句名言,出自研究“记忆曲线”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之口: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这话就说得很有意思,而且是大实话里的大实话。

心理学在过去不叫“心理学”,但是它一直存在着。

中西都是。

先说西方吧。“心理学”一词所对应的英文词汇是“psychology”,你把它拆开,追溯它最早的词根来源,会发现它是由“psyche”和“logos”这两个希腊语词根组成的。

“psyche”的意思是灵魂,或者心灵;

“logos”,指知识,或者研究。

合在一起你拼都能拼出来,大意无非是“对于灵魂的研究。”

但正儿八经把这两个词根往一块凑的,是公元1502年(也有说152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马如利克(Marulic)的塞尔维亚人首次用“psychologia”这个词发表了一篇关于大众心理的文章。

注意,psychologia这个词,就是上述的希腊词根“psyche”和“logos”的结合。不过,此时的“psychologia”,属于拉丁语系,还不算是一个英文词汇。

英语中第一次出现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单词,有两种说法:一是公元1694年,荷兰的医生史蒂芬·布兰卡特(Steven Blankaart)在自己的著作中首次使用“psychology”;

二则是说在公元1840年,一位叫做罗施的人创造了“psychology”这个单词。

这是语言上我们对它的追溯。

但论及事实上,西方人将心灵或者精神现象作为对象来研究、讨论,那是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柏拉图等人都对心理和精神现象有着不同或相近的解释。

到了亚里士多德这里,他写的《论灵魂》一书,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专著,是最早集中、系统、整体研讨人类的精神和心理现象的著作。

可以看得出来,古希腊的哲人普遍将心理精神现象归因于“灵魂”,那个时候的“心理学”也是被包裹在普遍哲学之内的。

就这样,在那个万事万物都还属于哲学的研究对象的年代,“心理学”同其他的学科一样,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等等,都被包含在哲学的范畴之内。

那个时候的“心理学家”,基本上也就是哲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学家、伦理学家、逻辑学家、物理学家…

就这样,“心理学”被哲学和后来的宗教裹挟着,先经历了古希腊时代文明、希腊化时期文明、罗马帝国文明,然后是一千年的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

古希腊哲人的智慧停滞了很久,直到文艺复兴运动结束,启蒙运动开始,可以说心理学的思潮在西方近代史上开始萌现了。

从16世纪开始,陆陆续续,西方各国出现了不同主义和流派的心理学。

在英国,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哈特莱、休谟等人。

以最早的培根为先驱,他建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基础;后来的霍布斯在他的基础之上完善了自己对于心理的观点,可以将霍布斯称为第一个“机械唯物主义心理学家”,同时他也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霍布斯之后,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著名的“心灵白板说”,开创了“经验主义心理学”;继而贝克莱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之上, 发表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

大卫·哈特莱则是一名医生,他不仅应用唯物主义观点建立完善了系统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理论,同时也是生理心理学的先驱。

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休谟,不仅是哲学巨匠,而且他在人类的精神构造和心理功能方面提出的观点,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心理学。

而在法国,则有感觉主义心理学

感觉主义心理学是在17世纪笛卡尔的哲学观点基础上,同时借鉴了洛克的经验主义,由拉美特利而创立,代表人物还有狄德罗、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

在德国,有莱布尼茨和康德。

荷兰有斯宾诺莎,俄国有罗蒙诺索夫……

这些响当当、跺一跺脚西方的文明史都会抖三抖的大人物们,基本上都是哲学家、思想家,顺便兼任西方近代史上的第一批次心理学家,为后来的大爆发做好了准备。

再后来,一个个血雨腥风、在江湖上留下哥的传说的人,陆续地降生了:

费希纳、冯特、威廉·詹姆斯、巴甫洛夫、艾宾浩斯、弗洛伊德、铁钦纳、阿德勒、桑代克、荣格、华生、韦特海默、梅兰妮·克莱茵、卡伦·霍妮、费尔贝恩、勒温、沙利文、安娜·弗洛伊德、维果斯基、温尼科特、皮亚杰、奥尔波特、比昂……

这些都是出生于19世纪的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角色,也同时是在这个世纪,西方历史将“心理学”的接力棒从哲学的手中接了过来,“心理学”,也正式成为了一门能够脱离哲学、被承认了的独立学科。

你想想,直到今天,这才过去了多久的时间?

短短的不到二百年的时间而已。

假设现代心理学的寿命是二百年的话,那么这二百年间不仅诞生了心理学,世界上、历史进程中、生活里、各个方面,都是爆炸式的改变,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史,也就是世界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心理学史,基本上是吻合着人类的技术发展史、科学发展史、医学发展史而进行的,科技和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带来人们对心理的质的飞跃式的认识改变。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化已经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成果的话,那么人类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才逐渐正式开始。

如果说人类对自身的生理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探索和认识理解了的话,那么人类对于自身的心理还处于迷茫、探索,在黑暗中踱步的阶段。

但相信本世纪,会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为何?

21世纪,是脑科学世纪。”——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多的医学研究者、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类活跃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专家们,共同的认识。

如果说人体还有哪个部位尚未被揭开神秘面纱的话,那只有大脑无疑了。

以前的人认为心理现象是由心脏发出的,后来,随着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现象是源自大脑功能。大脑,和心理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过去古人的思辨、笼统地探索精神现象,到现在能够实验化、工具化、精细化、客观化地研究脑神经与心理活动之间微妙、隐蔽的变化,这是人类科技的飞跃。

且让后来人去研究吧!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要做的事。

02

中国心理学的近现代史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聊聊中国的心理学了。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洋玩意儿。其实这倒也不假,毕竟大多数的现代学科都是从西方过来的。

但是这其中呢,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无论是“心理学”之名词,还是中国人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和研究,都是先于西学东渐的。

在传统的意义上,在过去的心理学课本里,普遍都公认“心理学”一词是由日本的近代思想家西周先翻译的。

这个西周啊,被称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一听就厉害,是吧。

不过人家也确实干了很多永载青史的事。比如,“哲学”一词就是西周首先译出的。

1874年,西周在刊行自己的哲学著作《百一新论》时,首先将“philosophy”这个单词译为“哲学”。

后来,以康有为和黄遵宪为代表的学者,在引进西学的时候,就直接沿用了西周的这个翻译,直到今天。

心理学也是一样,在翻译完“哲学”之后,西周不过瘾,过了没多久,他又在翻译外著时首创了“心理学”这个说法。

后来,公元1896年(中国光绪二十二年),还是康有为,他在编撰《日本书目志》时,就用了这个翻译,引介到中国,从此用的都是它。

这是一般的历史上的通行记载,但在我查询这段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较新的、不一样的说法:

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阎书昌先生,在201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晚清时期执权居士创制“心理(学)”一词的考察》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考证指出了在日本学者西周创立“心理学”之前,已有一位署名为“执权居士”的秀才(本名朱逢甲)于1872年的《申报》上发文,首先使用了“心理学”的名词说法。

阎书昌教授的这一论述结果,得到了心理学界众多学者专家的支持,其中包括著名的北师大心理学家张厚粲。

国外生理心理学研究方向,心理生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2)

张厚粲教授已于2022年12月24 日逝世,享年95岁。

如果本篇文章的读者里有心理学行业的工作者、心理学专业就读的学生,应该能记起前不久朋友圈(主要是心理圈)的刷屏。彼时,业内人士、组织均纷纷悼念张厚粲教授的离世。

张厚粲教授出生于1927年,为中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常常有人或者媒体报道她是“中国心理学的奠基人”、“中国最早的一批心理学专家”等等,这么说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好像也没错。

但是如果从更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如果说1879年是德国的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在世界上诞生的话,那么中国的心理学作为科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应该是:

1917年在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的支持下,哲学系的教授陈大齐建立了国内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陈大齐教授出生于公元1887年,彼时距离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才时隔不久,后来,年长陈大齐19岁的蔡元培于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正是跟随冯特学习的心理学。

据蔡元培后来在自己的自写年谱中,这样提及当时的经历:

“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的范围太广,想把研究的范围缩小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

所以说这一路下来,从冯特搞实验室,到蔡元培留德,再到陈大齐接力,搞出了中国的实验室,啊,缘分你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所以,从晚清开始,直到21世纪,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史应该是这样的:

公元1872年,“执权居士”朱逢甲于当年《申报》发文,首现“心理学”一说;

1872—1896年间,不同的学者曾试图给该学科起过各类有趣的名字:心灵学、灵魂学、性理学、心性学、性情学、魂学、心学、心才学、灵学;

其中,尤以1889年,颜永京翻译的《心灵学》为经典中之经典,《心灵学》是中国第一部汉译的心理学著作,颜永京本人也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将西方心理学介绍进中国的人;

公元1896年,康有为编撰《日本书目志》,沿用了西周翻译的“心理学”一词;

从此,该叫法称霸江湖,一统千秋。不仅压过了其他所有的名字,更是把汉译“心理学”的功劳归到了日本人西周的头上;

公元1900年,北京大学开设心理学本科教育;

公元1917年,北大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第一本中国的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

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系;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

1929年,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成立;

30—40年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解放战争相继,导致心理学发展几近停滞;

1951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立(前身或为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1953年(一说1955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前身即中华心理学会;

1956年,全国学科规划,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制订了12年发展的远景规划;

60-70年代,心理学被批判为“伪科学”、“唯心主义”,遭到全面否定,所有研究工作中断;

1977年后,心理学恢复声誉,各组织、学会、院校陆续恢复和开展心理学学科的相关活动,开始与国际心理学界交流;

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学系,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在莱比锡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心理学会加入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开始招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1987年,清华大学建立了第一个高校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卫生部规定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科目加入《医学心理学》;

1988—1999年,德国人“马佳丽”(Margarete Haass Wiesegart)建立中德心理治疗界的桥梁,举办第一届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

1992年,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布《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

1993年,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应用心理学专业;

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立心理学为国家一级学科;

2001—2002年,劳动部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全国统一培训认证项目(后于2017年取消认证)。

…………

最近20年的事就不说了,风风雨雨的,从第一代心理学家(真正论起,应该是陈大齐、艾伟、叶麟、张耀翔、陆志韦、高觉敷、潘菽这些名字)开始,到现在也不过是100来年的时间,光阴弹指间。

其实,这只是说的西方模式的“心理学”,从颜永京将西方心理学介绍进来后,我们基本上就是以上的发展路线。

但真正论起对心理现象的认识,恐怕中国不比古希腊的那些先哲更晚。

03

古代的中国心理学

我们可以暂以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和潘菽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两本著作为参考,考察一下中国古人对于人类的心理现象认识的脉络。

潘菽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参考了一些《尚书》当中的思想,这算是对于古人记录心理学思想最早的论述。

其次,就是从春秋时代开始,有比较系统、清晰的历史人物的文字记录了。

中国的春秋、战国年代对应的基本上是西方的古希腊时代。

经过潘菽和高觉敷的研究,将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划为以下十个范畴进行分类论述,算是比较经典和科学:

分别是形神关系、心物关系、天人关系、人禽关系、知虑关系、情欲关系、志意关系、智能关系、性习关系、知行关系。

确实是比较科学,哈哈。

然后接着说,基本从春秋开始,“百家争鸣”当中有影响力的六大学派基本都以自己的方式解说和体现着各自对于心理现象的认识。

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影响力最大。

其中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墨子,还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均提出了不亚于同时代的西方古希腊先哲们提出过的心理学观点。

同时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像《周易》、《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这些或者是成书时间不详,或者是作者有待考证、或不止一人的历史名篇,在其中均挖掘和整理出了大量的有关于心理学思想的观点。

再后来的汉魏六朝时期,有董仲舒、王充、扬雄、王符、仲长统、刘劭、杨泉、欧阳健、何晏、王弼、郭象、何承天、范缜、葛洪等人,他们或为思想家、哲学家,或政治家、文学家,乃至医者,均在心理学范畴内留下了自己的观点,虽然有些观点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甚至有错误的成分,但在当时,都反映了时代的特性,以及为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唐朝有柳宗元、刘禹锡、韩愈、李翱、吕才、孙思邈等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观点。尤其是医学家孙思邈,在心理观和健康观上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千金要方》包含了许多医学心理学的思想,也对心理类的疾病有过阐述探讨,《千金要方》一般会被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涉及心理精神疾病相关问题的著作。

宋代有李觏、王安石、张载、陈亮、叶适、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人,他们基本都是地道的思想家,同时于各个角度的心理精神现象的认识也留在了相应的著作里,基本上心理学思想都是涵盖在其哲学系统内的,这一点上,中西都是一样。

比如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程朱理学”,基本将人类的心理活动建立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认识、讨论。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理”,一切皆在“天理”之内,而人类的精神现象只是“理”的派生和化现。

在程朱理学的同一时期,属于西方的中世纪。彼时地球另一端和中国的二程还有朱熹有点相像的是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路世德,以及经院哲学家阿奎纳。

只不过不同的是,中国哲学家将最高的法则奉为“理”,或者“天”;路世德则将这种“最高的精神存在”、“万物的缔造者”视为“安拉”;托马斯·阿奎纳则认为这“第一因”、“最高存在”是“上帝”。

从口头禅你就能感觉到那么点儿意思:欧洲人的心理活动常是“Oh my god!”穆斯林会在心里说“因沙安拉!”中国人呢,基本就是“我的天呐!”

好了,这是各地文化和习俗对心理和语言的影响,我们接着说说明清之后的中国心理学思想。

这篇文章太长了,后面的我说快一点吧。

明清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结晶,仍然没有意外,基本都是哲学家或者思想家提出或发现的。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王守仁、王廷相、李贽、方以智、王夫之、戴震、刘智、王清任等等。

其他大名鼎鼎的哲学家就先不提了,着重说方以智、刘智、王清任三人。

方以智是个很厉害的人,但在这里我们只提他在心理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方以智生于明末清初,在那个还较为遥远的年代,提出了“脑髓说”的思想。

中国人的古人一直认为心理在“心”,心理活动主要是“心”的功能。虽然早在《黄帝内经》中有提及“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头者,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以及在后来明朝的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也说了:“脑为元神之府。”

但是,“主心说”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明清的时候,“主脑说”才算是正式被提了出来。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脑髓说”的第一人,应该是方以智。

但是方以智止于此,并未再做过多深入的研究。后来,就到了清初的著名回族学者,刘智这里。

刘智的《天方性理》一书,是一本奇书。

《天方性理》,除去哲学和神学的部分,只来看它的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天方性理》基本涉及了今天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吹毛求疵的话,基本上能够接近现代科学的认识。

《天方性理》里,提出了对脑的看法,基本上将人类的心理功能以辩证、合理的方式一一对应到了脑部,这简直是太牛逼了!

不过牛逼自有牛逼的道理,人家刘智是回族,伊斯兰学者,继承和吸收了阿拉伯医学当中的思想精华。

如果你不知道阿拉伯医学在人类历史上有多牛的话,可以去查询一下。

会惊艳到你。

所以,阿拉伯医学当中宝贵的解剖学知识,便被刘智吸收了。刘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也成了巨人。

好了,在刘智这个回族心理学家巨人去世后的第23个年头,有一位汉族巨人也诞生了。

那就是王清任

王清任好像没有那么出名,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大不小的,但是他的贡献绝对不小。

和其他人不同的是,王清任本来就是位医生,在多年的行医实践里,他解剖了大量的尸体,进行研究。

在后来的《医林改错》一书中,王清任明确提出了脑髓说,批判了几千年来的主心说。王清任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彼时,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医学家都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奉为真理,很少有人去怀疑心脏其实并非人类精神现象的发源地。

但王清任在大量的解剖实验中,大胆地怀疑古人和所谓已成准则的“真理”,不仅提出脑髓说,而且一些发现和观点比较接近现代的科学心理学。

例如,王清任发现人脑左右半脑对身体的控制是交叉进行的,左右两边半脑有着功能差异;指出了人体脊髓与脑的关系;否定了心脏停止跳动代表死亡的千古观点,提出了“脑死亡”标准,基本接近现代的医学定义。

王清任卒于清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九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近代百年屈辱史就此开始。

后面的就不说了,从那个时候算起,到现在也不过是区区不到200年的时间。

200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没变的,也很多。

按照我国目前的心理学发展,可以说还是在起步阶段。不止是中国,放眼世界来说的话,心理学也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

目前全世界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各国人民都对心理学的应用或者说精神医学的需求日益见长,我国人数多,民众对于心理学实用价值的需要很大,但是我国的相应专业人士,以及相应专业人士的素质与能力,都还远远达不到能够满足需求

当然,这只是心理学的应用之一。心理学除了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应用分支以外,还有多达目前已经可能有上百种的交叉或分支学科。

这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吧,主要聊了聊“心理学”(psychology)它的前世今生,古今中外的一些历史脉络。

希望你看了以后能有收获,咱们下次,接着讲干货。


来自公众号:尼采的胡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