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是壬寅年的腊月初一,老话说“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从腊月初一开始,“年味”越来越浓。
按照老传统,到了腊月之后,人们就要开始忙忙碌碌的为过新年做准备了,从腊月初一的“咬灾节”,腊月初五的“五豆节”,再到腊月初八的“腊八节”等等,这种三天一小节、五天一大节的喜庆氛围,总让人有一种“过年”的感觉,一年的辛苦也到了收尾的时候。
明天就是腊月初一了,分享一些腊月的小知识。
腊月名字的由来腊月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是“腊”的本义指的就是“干肉”,在年末的最后一个月,天气寒冷特别适合制作腊味,故农历十二月就借用了“腊”字,称为“腊月”。
二是“腊祭”,在秦汉时期每到岁末人们就会猎*禽兽来祭祀祖先,以驱灾纳祥,这种活动被称为“猎祭”。
而在古代“腊”又是“猎”的通假字,“猎祭”逐渐被写成了“腊祭”,农历十二月也逐渐有了“腊月”的叫法,最终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年末十二月正式称为“腊月”。
腊月初一“咬灾”是什么民间有“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的说法,在我国很多地区,每到腊月初一每家每户都会炒豆,全家都要“咬豆”,寓意能驱灾避祸,保佑家人一年不生病。
这里的豆子最初指的就是玉米粒,它在翻炒的过程中遇热后逐渐膨胀,在锅里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很像鞭炮的响声,古人认为这种声响能崩走家人的灾祸,有迎福纳祥的寓意。
后来民间就将这种习俗慢慢流传了下来,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咬灾节”,炒豆也不单指玉米粒了,衍生出了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等,不管是什么,都有吉祥的寓意。
“咬灾”怎么咬“咬灾”怎么咬是有讲究的,这个民俗也非常有意思。
在腊月初一的前一天,人们需要将黄豆、玉米粒、花生等豆子炒好,晚上睡觉之前将炒熟的豆子放在家人的枕头下面。
等到第二天也就是腊月初一的早上人们醒来后不要说话,先摸出枕头下面备好的炒豆,放入嘴巴里咬着吃,吃的时候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就表示将来年的灾祸都“咬”没了,新的一年都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故在民间“咬灾节”又被称为“咬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