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次,中秋佳节与教师节“相遇”,深圳的老师们将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来听听这8位老师的心声。
文/晶报元故事报道组
明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中国人的团圆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是家人,是亲人。但是,今年的中秋节却有所不同。2022年9月10日既是中秋节,也是教师节。
当这两个节日碰撞到一起,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对老师们而言,除了节日的喜悦,或许还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因为疫情原因,有一些老师正和学生们一起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教学。阖家团圆的彼岸,暂时无法抵达。此时此刻,师生之间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因为疫情原因,还有一些老师只能通过网课与学生们“见面”。师生只能通过一条网线和一块屏幕,遥寄中秋的祝福。
月圆人圆的憧憬,为人师者的担当,疫情之下的坚守,在这一天同时涌上心头。
据说,下一个“中秋节遇到教师节”出现,要等到2041年。所以,有什么理由不把2022年9月10日记住呢!
当中秋节与教师节有史以来第一次“撞日”,碰撞出的,必定是加倍的温暖和共同的情感回忆。
张田田:
做教师最快乐的就是看到学生快乐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张田田曾经的学生魏晞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2012年初入大学,新闻系的老师轮番为我们讲课。那时田田老师还是长发,穿一件大红色的风衣,不怎么会笑,看起来很威风。”那时的魏晞暗自心想,“哇,我以后也要成为这种人。”这样的向往,是许多传院学子共有的心声。
面对学生的稿件或选题,张田田会毫不留情地给出意见;对学生心不在焉的行为,也会生气。但她一直是许多学生谈心求助的首选对象。
“大儿子今年7岁,是个典型的熊孩子。之前我上课时,他经常跑进房间,不停地喊我妈妈。”说到今年上半年居家教学,张田田忍不住吐槽,每到上课时间,家中其他大人全部进入“紧张状态”,留神“镇压神兽”。好在这学期开始,大部分学生可以回到学校上课了。张田田喜欢课堂上的即时交流感,可以激发教学的热情。“这样,我也可以跟着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张田田说。
今年的中秋节和教师节是同一天。教书14载,每到那天,张田田都会收到许多很久没联系的学生发来的短信。“这些短信会让我回忆起和学生共处的时光。”对张田田而言,做教师最快乐的就是看到学生快乐。快乐并不意味着世俗上的成功,而是一种自洽。
“其实我不是非常喜欢吃月饼,孩子们也一样。过节嘛,没什么特别的仪式,就是会出去吃顿饭,也不是很隆重。”说到今年中秋节准备怎么过,张田田的回答过于“直白”。毕竟,学子们的短信已经甜过世上所有的月饼。 (徐嘉)
袁芳:
难忘的中秋“钢琴明月夜”
2022年9月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迎来第二次开学典礼,学院自去年8月正式揭牌以来,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已有上百名。
作为建院首批教授之一的袁芳,今年教授的钢琴系学生也成倍增加。为了了解新生的水平和检验大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院筹备了一场小型聚会。袁芳说,这场聚会有学生正式的表演,老师们会对此进行点评,但这只是一次学术上轻松的交流,没有打分的压力,师生们也能借此一起庆祝中秋节。“聚会可能安排在9日晚,也可能是10日,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和学生在一起过节。”她说道。
今年深圳遭遇了几次疫情反复的考验,对学校的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对表演专业来说是一个挑战。袁芳说,表演艺术重视现场互动,远程教学在指导学生解决声音、表达力等方面问题时,其效果会有一定程度削减。在符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师生们一起克服困难回到课堂上,十分不易。
“中秋是很美的一个节日。”对袁芳来说,中秋也是一个容易留下深刻记忆的节日。今年的中秋与教师节在同一天,而2020年的中秋曾遇上国庆节。那一年的中秋、国庆假期里,拥有钢琴教师、钢琴演奏家双重身份的袁芳,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在那一场名为“钢琴明月夜”特别音乐会的演出里,袁芳与其他3位艺术家用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四钢琴演奏等形式,表演了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德彪西等名家经典名曲。其中,四钢琴演奏就是四台钢琴合奏的形式,相对少见,在演奏中非常考验艺术家的技艺及配合。他们的演绎博得了满堂彩。 (林菲)
吴长锋:
中秋承载着所有人的家国情怀
中秋将至,南方科技大学早给老师们发放了不同口味的月饼,除了五仁月饼。这让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吴长锋稍微有些遗憾。吴长锋小时候只吃过五仁月饼,便觉得五仁味的就是全世界最好吃的月饼。直到现在他依然最喜欢童年那个吃不着、吃不够的五仁月饼。
这份儿时的情怀不仅是吴长锋的独家记忆,更是学生们从未接触过的时代。因此,当他在网课中将这段经历与学生分享时,引发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网课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是吴长锋经常思考的事情。经常有同学会为“大学四年疫情三年”而感到失落,吴长锋会开解大家,这何尝不是一份特殊的经历,最终也会成为一代人共同的情感回忆。大家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冲锋陷阵。正是因为很多人的奉献和付出,才能为更多人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今年中秋“巧遇”教师节,吴长锋获得了南方科技大学表彰的杰出教学奖。他望着学生朝气蓬勃的面孔,常常心生自豪。在他看来,教师节不仅是属于自己的节日,更是社会对这份职业的高度认可。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慢慢在学术上成长、取得建树,在各自的人生方向上坚定前进,他总能在不同孩子身上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家,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情感记忆。”对吴长锋而言,中秋就是社会文化的缩影,除了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期望外,它还承载着所有人的家国情怀。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学校就成了师生们临时的“家”。吴长锋已经和学生们约好,中秋节一起在校内吃团圆饭。(郭昱)
蓝敏:
用网线连接思念,把团圆变成守护
9月10日,中秋节与教师节“双节”相遇,这个特殊的节日于蓝敏而言,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依旧和值日教师守护在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以下简称“省实深圳”)的校园里。
“新学校建设任务重,再加上疫情的不确定性,经常封闭在学校回不了家。”为了完成深圳基础教育百万学位攻坚战任务,以及把广东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经验和深圳基础教育有机融合,蓝敏自去年从广州本部来到深圳筹建校区起,就和家人分隔在广深两地,聚少离多,她的家人早已习惯了她忙碌的工作模式。在学校,她既是副校长,也是高一心理教师,除了学校建设、团队管理,她还要参与线上教学,护航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公公婆婆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先生让我不要操心,他可以做好大后方;小女儿也跟我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很好的。”蓝敏坚守的背后,是家人的支持和守望。如果没有这轮疫情,先生原本打算在中秋节带着孩子们来深圳与她团聚,可事与愿违。当天,4岁的小女儿将穿着新买的汉服,挑着花灯,以视频聊天的形式与她隔空团圆,用一根细长的网线连接起两头的思念。
“往年的中秋节,都是和家人一起度过,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也会带孩子们去猜灯谜、登高、爬山赏花;往年的教师节,也都是和学生们在一起,那种幸福感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虽然今年无法与家人团圆,学生也不在身边,但是蓝敏心理上还是比较平和,她最大的希望就是“生活能够尽早恢复常态,我们再去享受以前的那种快乐”。
在省实深圳,像蓝敏这样的情况挺普遍,以她为代表的教育人,是省实深圳团队的一个缩影,也是深圳基础教育领域无数默默奉献的人的缩影,舍小家为大家,变团圆为守护。 (刘梦娇)
王苏粤:
工作和生活确实没办法分开了
华灯初上,深圳市翠园中学对面的大厦灯亮了,王苏粤老师仿佛听到她那一对宝贝儿女的喧闹声,虽近在咫尺,又远隔天涯。隔壁教室里,她的学生们正在为第二天的中秋晚会做准备,班上还有5名同学因故未返校,线上线下共庆中秋,倒也十分特别而难忘。
9月9日是高三封闭式管理的第12天,作为新高三的班主任,王苏粤也是第一次有这样的经历。太突然了,8月29日周一来上班,没想到就被封了。来不及交接,孩子还小,男孩9岁、女孩5岁,也只能“狠心”甩给先生和老人照顾。
作为高三(1)班的班主任,王苏粤要操心的事太多了:班上走读的学生能适应住宿生活吗?未返校的5名学生能跟上上课的进度吗?同学们封闭在校还能一如既往地安心学习吗……伴随疫情变化,太多的不确定需要班主任们时时留心,各种通知要求也需要及时传达给学生。这不,9月4日傍晚,班上一位同学健康码突然“转黄”,她连忙上前安慰,跟学生家里沟通了解出现黄码的原因,然后陪着孩子去做检测,好在有惊无险,当晚 “黄码转绿码”。
9月5日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一批教龄满30年的老师受到表彰,看到主席台上老教师接受献花时的瞬间,王苏粤的眼眶湿润了,深感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和光荣。
今年中秋节“撞”上了教师节,意义非同一般。想起往年中秋节,一双儿女绕膝,老人丈夫相伴,他们做月饼、糊灯笼、烤蛋糕,其乐融融。今年的中秋节,陪伴她的换成了尊敬的领导、熟悉的同事、可爱的学生,还有班级联欢会,热闹是一样的,快乐却是不同的。她的心里依然知足。 (顾蓉)
邱文丁:
对儿子爽约,但父爱和师者担当从未迟到
2021年的中秋节,加盟龙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高中部将近1个月的邱文丁,如约回到江西老家,延续每年的传统:与家人齐聚天台,吃月饼、赏月。今年,疫情暂缓了他中秋节回乡团聚的脚步,暂缓了今年7月底他离开江西回深奔赴高三教学工作时与其6岁的小儿子做的“中秋节见”的约定。他提前把满载心意的月饼等礼物寄回江西给家人,还计划在中秋节当天与远在江西的妻子、孩子等家人视频通话“云团聚”,和学生们在校园里做月饼、烤肉聚餐、打羽毛球、赏月……收获一个他从未体验过的难忘而温暖的“中秋节 教师节”。
邱文丁此次对儿子爽约,得到了同为教师的妻子的支持,因为她深知:疫情不能暂缓教学。近日因疫情防控需要,邱文丁和深圳其他已返校的高三师生一样,吃住学在暂时被全封闭管理的校园,“学生在,老师必须在。这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其间,他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适当放缓教学节奏,增强其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学生多关心、多鼓励、多包容,引导学生缓解压力,让学生倍感温暖。他还和另外5门学科的老师为班里一位暂未返校的高三学生开设了“专属微信群”,为这位学生答疑解惑,尽力减少线上学习的影响。高三紧张学习中,学生们也不忘关心身边有需要的同学、写信鼓励同学、传递善意,而这些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让他坚定坚守教学,期待把爱传递给更多学生。他也期待着疫情早日散去,早日带着孩子喜爱的月饼和玩具返乡团聚,传递并未迟到的父爱。 (王文丽)
马睿诗:
教师如同中秋的月光,引导学生追寻梦想
“马老师,您办公室还在原来的位置吗?”正准备去测核酸的马睿诗收到毕业生小冉的信息。
“这学期开始带初一,办公室换去2楼了。你不是去毕业旅行了吗?”马睿诗笑着回了条信息。
“已经回来了!因为疫情防控我进不去学校,您来校门口,我给您个惊喜。”
“什么惊喜,神神秘秘的?”
……
今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龙岗学校老师马睿诗的第4个教师节,也是她离开老家的第4个中秋节。
“往年教师节意味着满满幸福感,中秋节又会睹月思亲,今年凑一起了,滋味一定很特别。”马睿诗笑着说道。其实,对于这个特殊的中秋节,她已有了安排,准备跟一位“临时”亲人——家访时发现的困难生共同度过。“孩子母亲重病,父亲一直在医院照顾,家里就靠着外婆带着他跟4岁的弟弟。”马睿诗说她准备了月饼,打算以临时“妈妈”的身份陪这位学生过节,师生彼此陪伴,这是对中秋团圆最美的奔赴,也为教师节做最美的注脚。
除了惦记的中秋计划,马睿诗这段时间要忙的事也不少,家访新生、陪伴军训、年级巡课、排新课表……这几天因为疫情上网课,她又怕孩子们军训攒起来的精气神没了,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网课更精彩,这位临时“妈妈”有着操不完的心。
“那天我收到了初三毕业生小冉送的手工月饼,说让我吃着月饼过教师节,一次满足我两个愿望。小鬼精灵。”提起自己的学生,马睿诗言语间总是充满喜爱和欣赏。她说,教师也是普通人,因学生求知的眼神而孜孜不倦。在学生求学路上,教师一如中秋的月光一样明亮,引导学生追寻理想信念的光芒与梦想。
不用送月饼,曾经的师生变成现在的亲人,这就是最棒的礼物。 (马涛)
韩彩:
希望每个人都找到心灵的归宿
“今天的线上家访就先到这里,希望你网课一切顺利。”
“好的,老师。提前祝您节日快乐!”
“哎呀,宝贝,谢谢你!要不是你提醒我,我都忘记了自己快要过节了!”
9月3日,星期六上午,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四(1)班语文老师韩彩在即将结束与学生李承阳及其家长的线上家访时才意识到:难得一遇的教师节和中秋节双节相遇的日子快到了。
新学期到来,学校有部分人员调整,韩彩所教的班里多了些新面孔,李承阳就是其中一员。“在上学期的年级主题探究课程中,李承阳曾经听过一节我的课,他妈妈告诉我,孩子知道自己分到我班上时兴奋得在家里蹦跶了起来。”在她看来,学生传达的兴奋、喜悦,表达出对她的喜爱,就已经是“双节”一份温暖的礼物了。
事实上,每年教师节对韩彩来说都是“被爱包围的一天”。“在学校里过教师节,当天早上孩子们见到我们便会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和拥抱。”每年的那一天,韩彩都能感觉到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拿出自己最有爱心的一面感恩老师。
这种氛围只有在校园里才能感受到,今年有些不一样。
“以前都是在学校过教师节,家人没有参与感。”韩彩笑着说:“今年家里人早早就问我打算怎么过教师节、有什么愿望。”在团圆的日子里,有家人对教师节的重视与祝福,对韩彩来说无疑是幸福的加码。
为了让孩子们深度认识中秋节,韩彩所在的四年级组将中秋知识点融入到《民间艺术》主题的项目学习中。“我们设置了课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中秋节的习俗,并选择最喜欢的习俗进行推广。”韩彩表示,最终学生们可以采用海报、任务单等方式呈现自己对中秋习俗的理解,并阐述推广理由。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佳节来临之际,韩彩心中有个淳朴却至诚的愿望:希望这个世界变得很美好,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实现自己内心的团圆。 (吴佳丽)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晶报APP
统筹:李岷
制图:勾特
编辑:李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