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种习俗被流传到了法国和英国乃至整个欧洲,但是基督教的兴起使整个欧洲陷入了整整一千年的黑暗,各种节日也变得淡漠起来,许多人不想放弃节日的欢乐,就将2月25日牧神节与2月14日的情人节合并,节日就定在二月十四日这一天,年轻男女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就这样,延续着古老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习俗,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始发于欧洲,流行整个欧美的西方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在我国古代,中华民族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广泛的情人节,但是地区性的、小范围的具有情人节意义的日子有好几个:
首先是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周礼规定,年轻女子一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天可以外出,三月三是法定可以外出踏青的日子,在那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大好春光里,年轻人踏青的同时结交异性,赠送礼物,渐渐形成固定的节日。
在汉朝以前某些地区甚至会有野合的习俗,由于礼教的兴起,野合的习俗从慢慢消失,但是三月三日那天,年轻男女依然会去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理学兴起,礼教越来越森严,上巳节就渐渐式微了,只保存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中。
然后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古代叫上元节、元夕节等,在习俗上也比较近似情人节,这一天也是周礼规定的年轻女子合法外出的日子,有情的年轻男女在观灯的同时,可以约会、定情、赠送礼物等。如欧阳修所写的《生查子》就是元宵节那天年轻男女约会的描写: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也曾经写过一首描写元宵节情人相会的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已是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