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宣布,完成了第400架量产型F-35战机的交付。
作为第五代战机,美国的F35已经有400架了,但其优势之处并不仅是战斗力,而是其背后的“美国式强大”,包含着战争理论、战略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业能力等诸多方面;
但与此同时,F35也折射出美国的一些“难言之隐”。
对正在努力实现强国梦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警示,又是一个借鉴。
最近,美国杂志《大众制造》公布了美国洛马公司沃斯堡工厂生产车间的照片。
这个工厂是F35主要的总装车间,流水线应用了大量最先进的自动化制造技术,因此生产效率颇高——生产线容量为120架,设计产能为每35小时下线一架完成总装的飞机。
另外,该公司还会在日本和意大利的分别再建设一条总装生产线,不过,这两条生产线虽然也具有总装和大修保养能力,但是其所有组件都必须从美国购入。
1
F35的起步从争议开始
最开始的设计目标是打造一架飞机空海陆(战队)通用、能扔炸弹、能打飞机的全能战斗机。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原本想要实现的超音速巡航首先被放弃了,剩下的空战机动性未遂人愿。
并且,想在一个壳子里塞进跨军种通用的要求,除了正常起降之外,还得配备能垂直起降的亚型和可舰载亚型,这就使得得开发过程一拖再拖、造价预算不断攀升。
造出来后乍一看,这个东西甚至不如早20年前开发的F22能打仗,论性价比也比不上经济实惠的F16。
要它何用?
但实际上,F35搞三军通用,这笔高昂的代价花得很值。衡量一个武器不能单纯看自身的作战效能,更要看它改变战略态势的能耐。F35战机看似粗肥的外表下凝集了美国电子科技最新结晶,从而拥有了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电子对抗能力。
2
划时代的战争理论实践者
从海湾战争开始,人们认识到,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信息化的作用堪称效能倍增器,于是C3I、C4ISR等等自动化指挥通讯模式的概念不断推陈出新。
有打就有防,美军的对手必然不会对于美军这套东西熟视无睹,也会开发相应的电子战能力以求切割美军的自动化指挥通讯链条。
对此,美军提出了利用“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将原本分散的“链条”结成“网”的应对策略。
举个例子,在前面提到的“A导B打”模式下,A作战平台发现目标,但是自身不具备最佳打击条件,可是其能够将目标信息同步传入己方战场指挥体系的“数据云”中。
自动化决策系统从“数据云”中判断各感知平台提供的目标数据,然后判定打击的优先级别,同时从己方武备的“云”中选定针对每个目标最适合执行打击的平台B。此时,B自身的传感器感知能力可能对于目标一无所知。
但是,这不重要。
因为B平台发射的智能弹药自身也可以与“数据云”进行通讯,继续从A平台处获得目标变化信息实现制导跟踪,甚至还可以接受自动化决策系统变更打击目标的指令或者被移交去执行平台C提供的新目标打击任务。
这样一来,一张笼罩着战场上一切目标的大网,使得美军的每一个平台都成为了一个百手百眼巨人身体的一部分。
美军还没有就此罢休,干脆凭借这个优势提出了“分布*伤”概念,打算搞一个“凡是漂浮者皆可战斗”的作战模式。
确实,凭借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网络,一个武器发射平台自身性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它携带的弹药足够智能、足够强悍就好。
例如,一艘刚从民间征用来的货船,没有装甲,速度也是慢吞吞的。然而,只要给这艘看起来不具备战斗力的货船架上一大堆射程足够远的各色导弹发射架,它就变成了致命的*器——它可以躲在自己人的大后方,根据通讯网络发来的作战指令发射相应种类的导弹,完全用不着关心怎么瞄准目标,交给“云”就可以搞掂。
如此一来,作战平台的造价和维持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F35就是这套指导理论的产物,也是撑起这张大网最重要的节点。
F35不但自身战场感知能力强大,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与美军其他武器平台进行通讯,能够严丝合缝地嵌入美军整个“察打一体”的作战体系,实现“我知即全知”和“A导B打”这两个功能。
加上“让敌不知”的隐身功能,彻底使其成为一个同时具有“察”和“打”的双料强劲功能,堪称划时代的武器!
3
营销理念高人一筹
F35不便宜,但也不是大事。
在开发F35的时候,美国人就想到了这种搞法可能会很烧钱,自己作为全世界第一阔佬也未必招架得住。
于是,他们搞了一个伙伴计划,拉上一众小兄弟,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美国掏了400亿美元左右,英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和土耳其这几个国家掏了43.75亿美元开发费用。
拿出总投入绝大部分的美国其实一点都不亏。
说到底,美国的先进可不光是科技、理论上的,其营销理念也绝对高人一筹——这几个小伙伴地位可不都是平等的,而是根据股份来决定获得战机的售价:
英国算是亲兄弟,不仅出钱最多,还出力承包了电子战系统等几个项目的开发,拿货价肯定是最优惠的;
意大利和荷兰出钱也不少,那么就是第二等的;
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出钱不多,就只能位列第三等了;
至于没出钱但是关系不错、还想要这款战机的国家,比如以色列、日本和韩国,就木有啥折扣、包邮之类的优惠了,真金白银地来买吧!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怀揣着建立欧洲军梦想的法国和德国似乎更有骨气,坚决不买,打算自己造。
截至目前,F35战机订单数量堪比F15、F16那些一代名机,虽然订单有增减变化,但是能确定的已经超过1400多架。除了美军订购的800多架之外,其余全部外销给“合作伙伴”,也可谓是盈利丰厚。
未来,美国拿着这个东西卖给听话的国家数量肯定还会进一步上升,如果真的能达到F16那样的世界上分布程度,可以说,洛马公司躲在被窝里做梦都要笑醒。
4
驯服小伙伴的拿手好戏
由于具备隐身功能,又携带射程相当远的弹药,看着肥墩墩的F35虽然没有老前辈F22跑得快,但对敌人而言,却是一个更难缠的对手。
如果它在一个国家出现,那么,跟这个国家关系不好的邻国所面临的,可能是一夜之间空防体系全部失效。毕竟拥有反隐身雷达的国家少之又少,比如中、俄。
试想一下,陷入防卫能力近乎裸奔状态的国家还不是成了别人案板上的鱼肉,还能有多大选择余地呢?
于是,对于不听话的国家,美国完全可以把F35当做一个战略工具来用——你不乖?我可以考虑把这种可怕的“暗器 *器”卖一些给你邻居!
对于美国一众小伙伴,F35B这种“拖后腿”项目的价值就更大了。别看这东西跟空海军用的比要弱一点,可是基本功能都有。更重要的是,得到F35B,这些小伙伴手里那些顶着“两栖攻击舰”之类名头的小平顶船,一夜之间就可摇身一变,成为作战能力谁也不敢小看的航母。
日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小伙伴们变得强力起来,美国的战略态势是不是就此改善了呢?所以说,这些钱花得很值。
这么说,F35的故事会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事情没这么简单,美国卖给谁武器装备都是挺先进的,即便是缩水也有限,这一点比起当年苏联总是拿着“猴型”骗钱要业界良心得多。
众所周知,军贸政策总是要跟外交政策挂钩的,在这一点上,美国跟苏联一样,从来不含糊。而且,所售武器越先进,美国这个“挂钩”的威力就越大。
苏联武器从来都是以简单、可靠、便宜作为主打卖点,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离了苏联的后期保障,小伙伴自己也能玩得转。
想当初,罗马尼亚跟苏联有阵子关系不咋样,埃及干脆跟大哥翻了脸,此后,苏联中断了对其出售的武器装备保障,结果,人家干脆来找玩苏联武器最明白的某东亚大国求保障。作为见面礼,还给这个大国送来几样想弄又没弄到手的先进装备。
对美国,这一招恐怕就玩不转了。
君不见,以前美国跟伊朗好的时候,卖给伊朗一堆很牛的F14战斗机。两国闹翻之后,伊朗就只能可怜巴巴地拆东墙补西墙,能飞起来的“大猫”(F14战斗机)越来越少。
更绝的是,前两年美国在报废F14的时候,干脆开着铲车把所有“大猫”砸了个稀碎,为的就是彻底断绝伊朗的后路——别想着从废品堆里往外弄零件。
到今天,也没有哪家军工有实力对伊朗拍胸口说:只要你价码给到位,保障我包了。
因此,这一众小兄弟和未来潜在客户只要是买了美国的F35,就必须乖乖听话,不然你那再牛的战斗机也用不了几天,眨眼变废品你信不信!
这种控制,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啊!
5
强大工业产能支撑是王道!
当然,光是能造出来很牛的武器其实还不够,如果没有强大的产能作为保证,东西再好如果造不出足够数量,也就只具备点审美价值,拿来充充门面。
在和平时期,产能是商业竞争的武器;在战争时期,它就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所在。
二战时,论精美程度,德国后期的“豹”式等几款坦克比苏联的T34强,作战效能也更高,可是最后还是被以T34为主的铺天盖地钢铁洪流淹死了。
为什么?德国坦克的产能严重不足……
“数量也是一种质量”,这话是苏联人说的。
类似的例子不少。二战时的日本就是个不错的反面教材。
当初,了解美国实力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不想跟美国动手,就是念叨着“知道美国有多少工厂,日本有多少吗?”
等着战争真的打起来了,他的担心立马应验了。
战争期间,日本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
反观美国,生产了各种航母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潜艇203艘。
日本生产了15117架各类飞机,美国光轰炸机就造了97810架。
单就保障运输用的“自由轮”,美国实行了模块生产、流水组装,某些速度快的船厂1天能下水1条!
当时有一幅漫画,有点夸张,但是很能说明问题:两个工人在休息,一边抽着烟,一边互相嘀咕“距离下班还有15分钟,要不咱们再造一条船吧?”
对比如此悬殊,日本这个仗还怎么打?
说到现在,最典型的反例就是俄罗斯的苏57。尽管总有人嘲笑这东西是俄罗斯拿着苏27拍扁了来糊弄事,隐身性能不怎样、机动性也只比F35好一点、电子技术很可疑,等等。
不过,这东西好歹也是隐形的,而且还能超音速巡航。如果能弄批量生产、满世界卖,同样可以像美国那样玩全球战略态势游戏。
偏偏俄罗斯现在就是没钱投资生产线,原本跟F35差不多时间实现了原型机首飞,可是,后来就算拉上印度投钱一起搞,到现在能露面的也就是几架。
要说生产效率,技术不输的俄罗斯跟美国独步全球的全数字化的生产作业线没法比。洛马公司沃斯堡工厂生产线容量为120架,设计产能为每35小时下线一架完成总装的飞机。
眼看着美国的小伙伴们乐滋滋地喜提F35,你让印度心里怎么想?
那么,怎么实现量产呢?
一种是粗放型的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高产能,这需要几倍十几倍的投入;另一种则是强化生产流程管理,运用先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率压缩生产成本。
6
强大的总装脉动生产线
目前,各国的基本实力对比是一定的,如果采取前者的话就意味着要在别的地方压缩需求;而采取后者的话,也许初次投入改造生产线成本很高,但是随后的效益就远非前者可比。
很明显,这还不光是钱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同样的钱投下去生产效率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就必须得说说“总装脉动生产线了”。
飞机总装脉动生产线是指改变传统飞机装配模式,借鉴现代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模式,使飞机以固有的节拍移动,操作人员在固定区域进行装配作业。
通过对现有生产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合,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飞机总装装配效率、改善产品装配质量,并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装配现场操作环境,实现飞机低成本、高质量和快速响应制造!
世界上第一条航空飞行器总装脉动生产线是由波音公司在2000年创立的,AH640长弓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生产线用的就是这款。之后,欧美航空巨头纷纷为本公司的主打产品建立起总装脉动生产线,其应用范围不仅涵盖了各种先进军机、直升机,也包括了各种民用支线和干线客机,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特朗普要求降低F35的生产成本,美国洛马公司大幅增加了F35的生产线,做到了在一定工时内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并减小必要消耗,从厂内物料到厂外物流都要建立最节省时间的路线及货物管理办法,全面提升飞机生产能力。
近年来,中国航务武器的交付速度令世人瞩目,运20从正式服役到第5架量产型亮相仅花了很短的时间,就是得益于我们掌握了这种生产技术。
实际上,中国在先进航空总装脉动生产线研发方面起步并不算太晚,2010年5月,中航工业就在西飞公司建立起中国第一条先进数字化航空总装脉动生产线,随后又建立起用于各种飞机生产的多条此类生产线。
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超过了俄罗斯同行,与欧美国家相比,距离大步缩小。
想想看,如果美国真能35小时下线一架飞机,同样成本的生产线上每架飞机的单价得被摊薄多少?
7
产业空心化造成的窘境
F35和美国军工的经验值得借鉴,然而,也不能忽视其生产过程中的教训。
近些年来,美国产业空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制造业外移,造成了美国各大主要厂商必须依靠全球供应链进行海外采购。这种情形真切折射出F35制造过程中的尴尬。
举个例子,前几天美国吵得沸沸扬扬F35采购中国电子元件问题,事后查明,主要是一些子项目分包商采购了诸如电路板、磁芯和发动机低压叶片等一些很基础的零部件,他们担心的“泄密”问题并不会发生。
然而,即便如此,这种影响显然也不会让美国国会山上的老爷们开心,毕竟中国是被他们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
其实从中国采购点基础零部件不算丢人,毕竟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倒是这几天跟土耳其争吵关于购入俄制防空导弹系统S400时,美国底气都有点不足,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本来,土耳其参加了F35项目,按照协议,有权优惠购买一批战斗机。美国存有拦着土耳其购买俄制武器的心思,手段一如既往,拿着是不是还向土耳其交付F35说事。可是,土耳其已经喜提一套S400了,而美国没有立即拉下脸来跟土耳其死磕,直到7月17日,美国才宣布,鉴于土耳其已从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导弹系统,土耳其将“不可能”继续参与美F-35战机项目。
这做法看起来似乎很不干脆,很不“美帝”。
原因很简单,别看土耳其在整个F35项目中只占据了很小的份额,那也有800多个零件是从人家这里采购的。如果美国现在立马跟土耳其彻底翻脸,这个供应链很可能立即中断。
大家可能会想:土耳其提供的都不是啥不得了的东西,美国换一家去买不就得了?
先进战机对于精密性的要求非同小可,一旦更换零件提供厂商,恐怕许多子系统都要重新做测试。想想看,800多个零件呢,得连带出多少麻烦?
过去,美国认为,凭借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加上麾下一众盟友又很给力,供应链外移对自己而言无关痛痒;时至今日,才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随着世界权力多极化和自身产业空心化两大趋势的发展,强如美国亦有很多无可奈何。
为了尽快走出窘境,特朗普正不遗余力地忙着要让一部分制造业重新回流美国,不过一贯逐利而行的资本家会不会买他的帐?
这事,不好说。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