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大功绩概括了炎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一生,分别为始做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练丝为弦,发明乐器;织麻为布,制作衣服;建屋造房,台榭而居。
这八大功迹是后人加以概括的,它们在《史记》《淮南子》《吴越春秋》《汉书》《管子》《帝王世纪》《路史》《茶陵志》等古代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后人为纪念炎帝为民采药来到南方,尝百草,一日遇毒七十次,最终误食断肠草而殁于鹿原陂,将成书于东汉、中国第一部中药学著作命名为《炎帝本草经》,并将他的陵寝之地视为福地而代有祭祀。
据史料记载,唐时鹿原陂就建有唐兴寺,陵前时有奉祀。宋建陵庙,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遣使遍访古帝王陵,于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遂成定例。明定形制,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形成午门、行礼亭、主殿、墓冢四进格局,奠定了炎帝陵基本形制。历朝历代炎帝陵的祭祀也从未中断。据有史可查的官方祭祀,北宋50余次,明代15次,清朝38次。而收藏在炎帝陵御碑园内的历代皇帝命当地官员代祭后留下的御碑就多达51块,可见历代最高统治者对炎帝陵的重视。
从神农大殿出来便进入了炎帝陵的祭祀区。祭祀区分四进,一进为三孔门楼的午门,进入午门就能看到一块汉白玉碑,上书"炎帝陵"三字,这是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9月4日所题。
第二进为行礼亭,亭子正上方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
第三进是奉祀主殿,这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全殿以24根蟠龙石柱支撑,斗拱如花,翘角似烟。大殿门额上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
走进殿内,屏住呼吸,举头仰望,殿中端坐着历经五千年沧桑的炎帝。没有王者的气势,没有豪放的英姿,甚至没有伟岸的身躯。左手握穗,右手持耜,赤着足,似是刚从野外田间回来,身前一筐草药,好像还散发着清香,长须垂落至胸,犹如一位族中和蔼慈祥的老者。这就是您吗?我的先祖,开创了中华灿烂的农耕文明,使子孙从蒙昧走向了文明时代的炎帝?这的确是您。在山东嘉祥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石刻《十二先圣图》中您不正是这个样子吗?像一位乡下老农,平静如水,含蓄如云。也许从古至今您在人们心中都是一位凡人,而您却又是中国先圣中唯一一位以"神"入姓的。神与人,两种不同的气质,竟被您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个生命里。望着大殿里静穆的人群,我更深切地感受到"炎黄子孙"的具体含义,也更相信神顶庑上"齐天鼻祖"和镌刻在两旁的"名垂宇宙 恩泽神州"的对联绝非溢美之词。华夏的先祖,确实只有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炎帝才配得上的。而奋发图存、战天斗地、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奉献为民的炎帝精神也成为了湖湘儿女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前进之光。
第四进为墓碑亭和墓冢,在炎帝墓冢正前方树立着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于1985年5月15日题写的"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
碑后即是炎帝神农氏的墓冢。墓冢高约6米、宽29米,完全就是一座巨大的土堆,墓前立有一块石碑,用魏碑体书写"炎帝神农氏之墓",碑为酃县知县沈道宽于道光七年所立。我眼前的这座巨大的土冢,便是这位舍身为民的先祖栖身处吗?我惊讶于这种过分浓重的清寂,我被这种简单的墓葬震惊。我到过不少王侯将相的陵园,那些高大、坚固的墓群只能让人想起一群醉生梦死的躯壳和发出一些富贵如烟的感喟,而这座没有任何装饰的巨大土堆却让人深深浸淫于一种生命的高贵和不朽中而不能自拔。我围绕土堆默默地走,默默地跪下,默默地流泪。在这种巨大的历史背景中,任何仪式都显得苍白,任何的言辞都显得贫乏。但我仍心怀虔诚地向炎帝陵重重叩了三个头。
拜谒炎帝陵后不久,我从炎陵县城带回的草药竟奇迹般地治好了我的腰疼病。这也许是巧合吧,但我相信炎帝是活着的,他从未消失过,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