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保定都知道近几十年来,大慈阁香油曾长期在南大街一带销售,却少有人知道为什么叫“大慈阁香油”。根据其家族的口口相传,公元1227年元将张柔重建保州城,命部将何伯策参与修建大慈阁等寺院,并出任管理官吏。何伯策借此与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开办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其家族经营的香油坊、酱菜园、糕点铺最为出名。
其中的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其颜色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爱吃的人越来越多,民间为便于称呼就叫它大慈阁香油。根据大慈阁香油传承人周新提供的资料,这个古老调味品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始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发展于清顺治四年(1644年),盛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到清朝末年,大慈阁香油兴盛不衰。保定“壬子兵变”后,工商业凋敝,大慈阁香油也备受打击、雄风不再。
1924年,王双久的大慈阁香油在保定城南大街营业。在日伪统治期间,民族工商业备受歧视,大慈阁香油仅能苟存。改革开放后,腰山王氏后人重操旧业,将大慈阁香油逐步发扬光大。1980年后,张彤云在保定市区经营大慈阁香油。2007年,保定大慈阁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大慈阁香油饱经岁月洗礼并传承至今,其“色如琥珀、闻香醉人”的美食传奇正在续写之中。
万宝堂
2013年,西大街万宝堂药店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保护名单内。万宝堂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标志,是保定医药文化的里程碑。清朝同治末年,在保定走街串巷的浙江游医陈拙安倾尽积蓄,买下了因经营不善而*的中药店“大生堂”中药铺。经过改修装饰,更名为“万宝堂”。
万宝堂发展迅速,很快就赢得了市场并创出了名气。在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淮军驻保期之际,利用与淮军均系江南人的同乡关系巧妙接近,扩大了自己的声誉。李鸿章得病后服用万宝堂的药剂很快痊愈。万宝堂主人抓住有利时机乘机请李鸿章题写万宝堂和万全堂匾额,名人效应让万宝堂受益匪浅。这一年是光绪十一年。民国期间,曹锟、吴佩孚驻保时,也曾请当时的副经理沈筱斋诊视,颇见功效。曹、吴给沈亲笔所书“济世为怀”、“着手回春”两块匾额,万宝堂因此声名大振。
1948年保定解放后,万宝堂药店恢复正常营业,并得到了新的发展。1956年,保定中药业实行了公私合营。2002年,万宝堂成功改制,迅速扩延,形成了以西大街老店为中心、直营店为主干、连锁加盟店为分支的现代模式,形成了好药与大众分享的现代运营模式,万宝堂品牌得以发扬光大。
天义斋包子
天义斋包子铺开设于1924年。旧址位于原“老马号”内,与白运章包子铺毗邻,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天义斋包子铺的创始人,原是由姓梁的兄弟三人所开设的。
1937年秋,“宴乐园”饭庄的老东家王丰年正式接收了天义斋包子铺,名声越来越大。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天义斋正式归为国营。一直经营到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天义斋包子铺关张歇业了。1980年,王丰年之子王振川,重新启用“天义斋”包子铺的招牌,之后又都相继歇业。
改革开放后,由王振川之五子王建昌作为“天义斋”的第三代传人,重新开发经营天义斋包子铺。于1993年,在河北农业大学东门正式挂出了“天义斋”包子铺的招牌。2003年因“非典”关张。2004年春,在西关大街路南又重新开业至今。
何家烧饼
何家烧饼坐落在保定裕华东路路北,仅有半间门脸,小店虽老,却像是一枚久藏的珍珠。“何家烧饼铺”的主人何步云,1927年13岁时,就随其父何文明开始打烧饼的生涯。何文明幼时曾随舅父在北京学打烧饼。练出了一手过硬技术。后来何文明独自到保定穿行楼南租了一间门脸起名“和盛斋烧饼铺”,以芝麻饼为主,兼营糖饼、豆沙烧饼、馓子麻花等食品。由于他做的芝麻烧饼别具一格,生意一直很好。当时保定人一提起吃烧饼,就要吃“何把式”的。
久而久之,人们便称“和盛斋烧饼”为“何把式”烧饼。1947年何文明去世后,何步云继承父业,和其父生前收留的徒弟哈恩义共同经营“和盛斋烧饼铺”。1949年把铺面让给了哈恩义,自己经营“家庭客店”,招客住宿。1959年公私合营时,和盛斋烧饼铺并入国营穿行北楼食堂,何的家庭客店被并入国营旅馆。1957年何步云退休。1980年,应广大群众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将自家半间厨房改造为小门脸,重操旧业,起名何家烧饼铺。何步云的手艺虽搁置30余年,但烙出的烧饼仍风味不减。
六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