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工程上过邮票,可见其地位
而迁居外地的人,因不适应生活,又陆续返库安置,耗费钱财无数。兜兜转转,回到原点。当时有人评价:“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当农业受影响时,工业开始在渭南起步。也是1950年代,地质专家在渭北地区勘察到重大煤田储藏,人称“渭北黑腰带”。
煤炭部将其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矿区,随之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立了铜川、韩城、澄合、蒲白4个矿务局。除了铜川,其余3个全部位于渭南。
以煤矿为核心,周围密集地诞生了产业链相关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来此就业。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韩城,拥有诸多大型企业。比如1970年代建设的韩城发电厂,是陕西最大的发电厂之一,工作稳定,待遇好,是人人想去的单位。
在韩城有两种人生活,一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另一种就是矿务局人,俗称“矿上人”。
1971年,韩城火车站建成,有从韩城始发到北京的火车,足见这座小城的地位。
1983年,陕西行政区划调整时,韩城县升级为韩城市,这也是陕西第一个县级市。
陕西有“两只猫”,一只是陕西烟草的好猫,一只是陕西黑猫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就位于韩城。2014年,陕西黑猫在A股上市,是渭南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
△ 陕西黑猫上市
因为离得远,本身经济发展又好,韩城对渭南市区的归属感也较弱。
但渭北煤田的开发是在中国工业发展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资源主要供给国家,对当地的经济和居民生活改善,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反而造成很大污染。
1990年代后,因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单一,渭北煤田很多煤矿陷入困境。
在此过程中,陕北地区发现特大煤田,储量相当于渭北煤田探明储量的14倍。煤炭经济中心,也就从渭北转向了陕北。
尤其是新世纪后,在煤炭黄金十年间,陕北榆林一跃成为陕西第二大GDP市。
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在向外地人介绍渭南时,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华山所在地。
没错,华山是渭南最大的一张名片。中华民族的“华”,指的就是华山,渭南又被称为“华夏之根”。
华山所在的华阴县,1990年升级为市,是渭南的第二个县级市,也是陕西的第二个县级市。可以看出,县城小弟们“追赶超越”的劲头十足,城区的老大哥反而被比下去。
华阴之所以经济情况好,旅游业起了很大作用。根据疫情前的2019年数据,华山景区平均登山人数达3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 险在华山(摄影|穆刚明)
华阴的老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谭维维在春晚和老艺人们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带动了“渭南硬核摇滚”的出圈。
华阴西边的邻居是华州区,境内有座少华山,也是旅游景地。《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是华阴县人,后来犯了事,去了隔壁少华山上落草。
华州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1993年,张艺谋拍摄《活着》,余华的原著中并没有皮影戏,但剧本给富贵增加了这一职业,以展现民俗。
拍摄时,剧组邀请了华县“光艺皮影社”的艺人们表演,录下唱段,并给葛优扮演的富贵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