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孝感市委宣传部通报的一则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中止洪永旺提名为安陆市市长候选人的任用程序;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调离现工作岗位。仅在半个月前,洪永旺被提名为安陆市市长候选人。
据孝感市委宣传部证实,洪永旺被中止任用程序主要原因是:其实际出生年龄为1982年,因早年学籍管理等原因,他的出生年龄被改为了1984年。
孝感市委组织部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截图
洪永旺因档案造假问题被中止任用程序,调离工作岗位,只是我国整治干部人事档案造假问题的一个缩影,在全国范围并不罕见。
据新华社2016年1月12日消息,在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中,就有420名省管干部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
“年龄是个宝,学历不能少”
透视近年来的干部档案造假案例不难发现,档案造假主要集中在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身份”(年龄、工龄、党龄,学历、工作经历,干部身份)。在造假者眼中,正可谓“年龄是个宝,学历不能少,能力做参考”。
改“三龄”:年龄、工龄和党龄
形形色色的档案造假中,修改年龄、工龄和党龄最为常见。干部选拔任用、领导退居二线都有具体年龄限制,很多干部为争取提拔、延长任期,往往不择手段改小年龄,以至于出现部分干部的履历推算结果显示,读初中时就已参加工作、计算工龄等怪象。
改“两历”:履历和学历
干部档案在履历和学历上造假,主要出现在跨地区调动前后。很多干部在参与跨区域干部公开选拔和任用时,为达到选拔所要求的职级工作年限、最低学历等,往往突击在档案材料中,虚构增加工作经历或者提供假文凭。跨区调动中,由于是异地考察,档案审核时间和力度有限,到新单位上班后也无人知晓个人真实履历,因此很容易使“整容”后的档案“瞒天过海”。
改“身份”:骗取干部身份
一些领导干部为帮助其子女、亲属进入公务员队伍,捧上铁饭碗,往往采取“曲线救国”的三级跳:先冒充已*或*国企员工,找关系安排亲属以国企员工身份调入事业单位,再等待时机通过借调、交流等方式进入政府机关解决公务员编制。
三大原因致档案造假“前赴后继”
近年来,有关部门严厉查处档案造假案件,但为何总有人前赴后继?专家指出,档案管理疏松、纠错机制缺乏、造假成本低是主要原因。
档案管理疏松
干部档案造假其实并非难事,只要疏通个别关键关节就可以轻松实现。在相当部分案例中,造假人员背后还有“高人”协助,让造假变得很顺畅。
与此同时,档案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每个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各有一个档案室,级别稍高的干部档案在组织部,一般干部档案在人事局,满屋子数千份干部档案其实就一人管,管好办公室不被偷就不错了。”曾在广西担任过基层县委组织部部长的一名干部说,只要疏通了管档案的干部,就可以实现对档案的修改,包括删除一些敏感信息都能轻松做到。
纠错机制缺乏
“现在缺乏对干部档案造假的纠错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如何启动调查程序、谁去调查、怎么调查,制度上都没有这个安排。现在查出来的档案造假问题,一般都是举报引起社会舆论或者领导重视了,才会进入调查,而这些调查都没有固定程序,随意性较大。”一位基层组织部门的领导说。
造假成本畸低
有专家认为,干部档案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太低。造假问题一旦被发现,几乎都是党纪处理。有时候,被处罚的人可能仅仅是政治前途暂时遇阻。
治理档案造假当“破立结合”
虽然《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档案造假等相关情况处理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由于造假被发现的可能性不高,“成本小、收益大”,治理档案造假还需“破立结合”:
《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文指出,治理干部档案造假问题,先要明确制度红线,加大惩处力度,让档案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非严查深究不足以清除温床,非重拳整治不足以形成震慑效应。
遏制档案造假,还应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申报、审核和追责机制。尤其是坚持“凡提必审、凡转必审、凡进必审”的任前审核制度,严防不实档案蒙混过关。同时,对授意或参与篡改、造假的相关人员的责任也应当一并追究。
治理干部档案造假问题,还不妨引入信息公开和监督举报机制,让造假者的猫腻无处可藏。不可否认,干部档案的确需要“专人管理”“禁止随意取用”,只有这样才能防范档案被任意篡改。但防止篡改并不意味着拒绝公开,干部档案信息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就应当尽可能地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END
来源 | 综合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